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
山茶花·新大众评论∣文艺评论要不要“深耕”?
2025-09-01 17:11:51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郭静

能直击人心的文艺评论从来不是“生成”出来的(包括AI加持),而是“成长”出来的。

在大众评论方兴未艾的今天,作品的内容生成已越来越容易,但真正与人共情、与人共鸣的作品绝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炼出来的”;是在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中,在与广大民众的日常交流中“蹦出来的”。有感染力的评论作品,我以为就是好作品,至少,具备了精品创作条件。

好的评论作品作为文艺生产上下游链条,主张与生活“连接”,关怀现实温度,具有独立批评精神,最终丰盈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回答新时代艺术审美新诉求,彰显新时代文艺评论新风尚。

日前,重庆市文联启动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创作“深耕”行动,采取艺术家定点“长蹲”,定期发布创作计划、阶段性成果,形成蹲点档案。这种在地性的“深耕”行动旨在筑牢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根基,破解“走马观花式”“浅尝辄止式”“蜻蜓点水式”顽疾,推出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

文艺评论更应“深耕”。

首先,文艺评论作品若与现实严重脱节,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闭门式造车。要么把自己“封”在隔绝社会生活的“暗室”,写自我满足的“官话”,不“走出去”,安于“信息茧房”,以自我感受代替人民感受;要么资料堆积,以史论史,以“学富五车”之形现“坐而论道”之美。既缺乏艺术魂,又欠“人味”。作为独立艺术门类,评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历来强调的只是进一步深入实践,以实践丰富评论。我们提倡的是与现实生活同在,与现实生活连接,感受现实生活的喜怒哀乐,不是“居高临下”“浮光掠影”“游击打卡”。请记住,文艺评论的主角是日常生活,生活是有厚度和深度的。生活需要的是共情、觉知,需要长久的陪伴和理解。一方面,日常生活的最大特性就是不确定性。评论者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吸收营养和接收生活及时反馈,生活的文艺性才更能让作品激发大众共情;另一方面,如何反映当下社会发展新面貌?对发生的文艺现象、文艺作品、文艺思潮负责任地做出引导性、深刻性、长远性评价和推介。这些除了需要创作者具备敏锐度与观察力外,“浸润式生活”必不可少,这就是遵循生活现象的规律,即事物发展的周期、叠加、转化与蜕变。一个合格的评论家,不了解创作经历,不去深层次探究作品创作背景与发展过程,可以说,这部评论作品就是“空中楼阁”。生活就似一池水,不见底却源源不断地充沛。

学究式陈述。评论者喜欢创新词、引理论,写作过程被压缩为查资料、拼段落,比技巧,语言表达喜欢呈现“三拐式”路径,即简单的拐复杂,口语的拐书面,陈词的拐新调。文艺创作强调“双创”,但文艺评论的现代性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历史性、传统性并不矛盾,也与人民的文艺、中国的风格、民族的精神相得益彰。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探讨了艺术作品的本质问题。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对存在真理的召唤。这种真理是通过艺术家的存在性倾听一起参与完成的。而我以为所谓的存在性倾听是建立在综合艺术生活化,和大众主体经生活打造形成的世界观中的。没有深入其中,又如何能找寻艺术本源呢?

其次,评论家在与生活的对话中,一定强调独立的批评精神,打造向上向善、良好秩序的文艺批评新生态。

文艺评论的核心是批评精神和价值判断,真正的文艺评论要的是批评。作为数字时代最具活力的感知方式之一,“批评”是把利剑,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把握不对,伤人伤己。

面对社交下沉、情感剥离、信息繁复、观念升级的现实新挑战,大众文艺评论成为了社会主流,如何杜绝批评话语死板、干枯、理论晦涩难懂?——强调主体体验,深入日常深度和广度(所以强调“深耕”),了解创作全过程和创作规律,“眼光向下”,这样的批评才具备话语权,才是有用的批评;强调话语表达接地气,拒绝空洞无物。评论的主体是生活文化事项,而不是架空生活的说教与高高在上;强调态度真诚、善意、诚恳和文字建设性的感性温度,批评者要说真话讲真情用真心,才能与批评对象共情和平等对话;强调个性化观点和独特视角,有理有据,具备正能量引导。要做到这些,其实并不容易。

新生态、新大众,时代价值观赋予大众精神文化新需求。如何聚焦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新文艺方针政策,聚焦智慧艺术“双驱”,再塑中国话语当代批评生态,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