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小玉、何艳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屏幕媒体产业发生了结构性巨变:传统媒体的权力结构逐步瓦解,数字流媒体与社交平台强势崛起,成为重构娱乐版图的核心力量。在此转型关键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社交媒体娱乐》一书以“生态学” 的视角切入,深度解剖了社交媒体娱乐这一新兴产业。作者通过150余次覆盖美国、悉尼、上海等多地的深度访谈,融合媒体研究、文化研究等众多理论,系统性地厘清了当下传媒产业的核心矛盾与发展逻辑,不仅丰富了学术界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想象力,更为理解这一复杂且充满活力的产业提供了关键洞见。

政治经济学视角:好莱坞IP霸权与硅谷平台逻辑的生态博弈
好莱坞依托知识产权(IP)构建的内容生产与分发体系为其在传统媒体时代赢得了地位,使其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好莱坞通过区域“窗口”许可、跨国版权谈判等手段,牢牢把控着内容传播的节奏与商业收益分配。但新屏幕生态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这一垄断:21世纪初,好莱坞巨头集体进军线上业务,却因复杂的版权体系、冗长的决策流程,与互联网“快速迭代、全球直达”的特性严重脱节,最终在线上分销领域遭遇重创,传统商业逻辑的适配性困境暴露无遗。
以YouTube(油管)、Facebook(脸书)为代表的平台,借助《数字千年版权法》“安全港” 条款,绕开传统IP所有权与共享权的法律桎梏,构建起全新的商业模式。它们不直接参与内容生产,而是通过广告分成、代理服务等机制为创作者提供多元收益渠道,YouTube甚至明确以“平台而非内容公司”定位,不支付内容费用、不提供后端剩余收益,仅靠合作协议实现收入共享。这种“去IP化”策略大幅降低了创作与传播门槛,旨在吸引海量创作者入驻,形成与好莱坞截然对立的价值主张。
进入新屏幕生态,好莱坞与硅谷平台陷入了“不稳定且相互依存”的博弈状态:硅谷平台需依赖创作者持续的内容输出吸引用户与广告商,好莱坞则必须应对平台对用户时长的争夺。2017 年,YouTube日观看时长达10亿小时,已逼近电视的12.5亿小时,这一数据清晰展现了平台对传统媒体受众的分流效应。双方在内容供给、用户留存、广告资源等维度的角力,既凸显了生态依存中的权力张力,也推动着新屏幕时代商业权力的重新洗牌。
创意劳动研究:社交媒体创作者的能动性赋权与结构性困境
社交媒体创作者的发展,本质是一场从“业余爱好”到“职业创业”的范式转型。早期创作者多为无盈利意图的爱好者,依托低门槛数字工具与多平台无限制分发,将兴趣转化为内容输出。随着社交生态成熟,这些“激情项目”逐步具备可持续职业属性——YouTube中的300万获酬创作者、400个万粉频道的规模化涌现,正是这一转型的凭证。反观传统媒体中的业余创作者,如早期业余广播员、独立电影人等,或受联邦法规束缚,抑或依赖影视工作室发行,最终都被迫纳入工业体系,失去职业特性。而社交媒体创作者则主动跳出这一框架的束缚,通过拓展自主发展空间来拥有更强的职业发展选择。
在劳动实践层面,社交媒体创作者呈现“多职整合”与“关系劳动”的双重特征。他们打破传统媒体岗位分工边界,身兼编剧、导演、剪辑师等角色,创作自主性显著提升;同时,依托贝姆(Baym)提出的“关系劳动”主张,主动培育粉丝社群,既通过品牌合作实现商业价值转化,又借助粉丝参与激活文化价值,形成“创作者-粉丝”的深度互动模式——粉丝不再是被动观众,而是创作过程的参与者与推动者,这种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创作者在内容生产与传播中的话语权。
但新生态的赋权并非无边界,创作者实则面临多重结构性约束。他们的生计高度绑定平台算法,然而推荐机制的“反复无常”所导致的流量波动将直接冲击创作者的收入;监管政策的模糊性与多变性(如侵权索赔引发的内容下架)也会加剧生存风险;繁重且不稳定的劳动条件,更让职业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困境虽与好莱坞“有害且严苛的学徒制”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对创意劳动的隐性限制,最终揭示出新屏幕生态中创意劳动的“赋权悖论”——看似自由的创作空间,实则暗藏不可摆脱的结构性枷锁。
媒体全球化理论:去区域化与文化多样性的范式突破
传统媒体的全球化发展始终受困于“地域壁垒”,无论是电影、DVD的线下发行,还是Netflix的“窗口”式区域授权,都需与各市场版权方展开复杂谈判,甚至通过关停VPN等手段阻断非正式访问,地域限制成为其全球化进程的核心障碍。而社交媒体娱乐恰好打破了这一桎梏——因其天生具备“无地域分发”属性,可依托全球可及的社交平台传播内容,几乎不受边界的限制。如格林兄弟关于叙利亚冲突的视频,其之所以能瞬间触达全球数百万观众,正是在于其跨越地域的传播能力,这直接超越了传统媒体依赖区域许可的全球化模式。
更重要的是,社交媒体娱乐破解了主流屏幕媒体长期存在的“同质化”困局。在线创作者以“文化创业家”身份,在亚文化表达与公众需求间寻找平衡,推动了种族与文化多样性的显性呈现。不仅如此,书中大量非西方创作者案例、本土创意的全球扩散,印证了社交媒体为多元文化提供的广阔传播空间。这与好莱坞不同,它不追求单一文化输出,而是鼓励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发声,真正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YouTube等平台的“去IP依赖”特征,更让这种文化多样性传播具备了可持续性。从索马里饥荒救助项目的全球响应,到本土DIY视频的跨国走红,无不是“无摩擦全球化”的生动实践。摆脱传统IP控制的束缚后,非西方内容、小众文化得以突破传播壁垒,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这种全新的全球化形态,不仅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更为媒体全球化研究提供了突破性的理论视角,深化了我们对全球文化交流逻辑的认知。
《社交媒体娱乐》一书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在理论层面,它打破了新媒体政治经济学“文化冲突”的单一叙事,揭示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生态互动,拓展了创意劳动研究的认知边界,突破了媒体全球化的传统理论框架。在实践层面,它为创作者应对平台逻辑、传统媒体转型、政策制定与监管创新提供了具体参考。尤其是“社交媒体娱乐推动进步性文化变革”的探讨,既为未来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文化治理指路,更提醒我们在拥抱新娱乐活力时,也需引导其助力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与社会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