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高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城不大,处在七曜山脉和方斗山脉之中。小是小,但小得雅致,小得玲珑,被誉为山坳里的明珠、精致之城。
县城三面环水,过去,一遇龙河发水就积涝成灾。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秦良玉代领夫职——石柱宣抚使,发动民工修筑城东棉花坝河堤治水患,从关门岩与龙河分支,蜿蜒穿过县城,又在七星桥汇入龙河,像一条玉带飘落在城区的东西两端。为赞颂秦良玉修堤、凿渠、治水患造福于民的功绩,将此河命名为玉带河。从此,玉带河水轻拍堤岸,似春蚕咀嚼桑叶般细碎。偶有下河的石梯,一级级浸在水中,被岁月磨得温润如玉。岸边的垂柳挂着晶莹的露珠,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偶尔滴落,发出清脆的“叮咚”声,与河水的潺潺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天然的韵曲。
为打通新开路与城南的连接,1959年8月,在玉带河上开始修建了横跨桥,因是1961年5月1日竣工,所以命名为“五一桥。” 这是一座古朴的石拱桥,单孔圆拱如新月倒映水面。拱璧历经岁月打磨,依然坚固沉稳。桥面可供车辆行人并行,两侧护栏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古朴与现代气息交融,既承载着城市交通的繁忙,也见证着县城的悠悠时光。每当夜幕降临,桥栏边暖黄的灯光与潺潺流水相映,勾勒出一幅静谧的古朴画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五一桥的斜东处修建了体育馆,是当年四川省的县一级中最好的体育馆,每天晚上都有体育赛事文娱活动,还经常承接省、地级篮球比赛或是武术比赛、文艺演出,看台上都座无虚席。桥的两侧,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人,三两成群,欢声笑语,不亦乐乎。靠西北面门前的灯光闪烁,映射在影壁上,熠熠生辉。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大山,五一桥更是红火得不得了。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五一桥宛如一颗被点亮的明珠,镶嵌在城区的脉络之中,瞬间焕发出独属于夜晚的魅力,热闹非凡的夜生活由此拉开帷幕。
那年,五一桥两边宽敞的步道上突然开了一家冉老二麻辣烫,荤与素、生与熟、麻辣与鲜香、嫩脆与绵烂、清香与浓醇等美妙地结合在一起,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傍晚,桥的两侧便摆上几张可移动的桌子,烧的煤气罐,吃的人排着长队,人们或是举杯畅饮,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或是泡杯清茶聊天,享受着那份惬意。以前,大山里的人哪里吃过什么麻辣烫,连看都没有看见过。那个时期我还在县上谋职,正是青春期也正在恋爱期,下班了就总想和女朋友在一起。她是县城土生土长的,亲戚朋友很多,自不然,晚上我们也经常到五一桥吃麻辣烫,在麻辣中过滤,在滚烫中追寻。吃着麻辣烫,听着玉带河的潺潺流水声,二两老白干和着毛肚、鸭肠、黄喉、鳝鱼、肉片、肥肠、血旺、豆芽……想吃什么就煮什么。那个麻辣鲜香,吃得酣畅淋漓,汗水从毛孔溢出来,全身顿觉无比的轻松。那个年代,麻辣烫对于我们没有见过世面的山里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每天吃每天想,每天想每天吃,总也吃不够吃不烦。
也为此,有人对新生事物还没有反应过来,不习惯了,直接把我反映到了县上董事长那里。有反映了就得查呀,大概过了半个月吧,我一个知情的朋友告诉我说董事长听汇报了。他说当时董事长问调查组:他(指我)经常和哪些人吃麻辣烫?调查人员回答:亲戚朋友。又问:吃的公家的还是私人的?答:都是他们亲戚朋友自己掏的腰包。再问:有没有有损干部形象的言行?答:没有。这时,董事长笑了笑,好像是松了一口气,说:“那也没什么嘛,人家谈恋爱,工作之余常和女朋友一起吃自己的喝自己的,又没有有损干部形象的言行,我看也没什么吧!”就这样,我虽然没有受到什么处理,但我还是受到了教育,从中吸取了教训。味觉的共同点往往催生爱情的花蕾,是成就婚姻的基点。也正是五一桥的麻辣烫,加快了我的爱情和婚姻,成就了我的小家庭。现在想起那段往事,我自己都忍不住好笑。
当年五一桥的夜生活,只是一个缩影,这里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洋溢着生活的美好与幸福,让人流连忘返。现在我经常在想,提倡发展夜经济,当年五一桥的夜生活,算不算是鼻祖?毕竟它领先跑了近四十年!
现如今,玉带河两岸仿古翻修一新,“砫”在石墩上标识,返璞归真;飘扬的战旗让我们穿越了时空。五一桥依然横跨在波光粼粼的玉带河面上,桥身被五彩斑斓的灯光勾勒,与水中的倒影相互辉映,如梦如幻 。桥上车水马龙,车灯闪烁,引擎声交织成一曲城市夜的乐章,车辆如流动的音符,匆匆而过,各奔各的去处。
五一桥还在,不过再没有以前的那个味了;体育馆也搬迁了,少有了过去的那些赛事娱事。当年凿渠的号子声早已沉入河底,化作永不眠歇的细语。玉带河把四季酿成水声,将晨昏织进涟漪。古桥斑驳的石阶上苔痕藏着光阴,水声是它最古老的琴弦,任时光在历史进程中生出青苔,它仍守着一方温柔,在岁月的褶皱里静静流淌。
站在五一桥上,看休闲广场上欢歌起舞的人群,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听桥下潺潺的岁月低语,好似述说着过去的故事;面向玉带河街1号影壁上“为人民服务”的巨幅信条,我们看到了希望。五一桥,无论是春日的翠绿,夏日的热情,秋季的金黄,还是冬季的银白,人、桥、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诱人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