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
巴渝文苑│小故事,大乾坤——读短篇小说《小面》有感
2025-03-28 10:11:43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杨耀健

《小面》是王雨发表于《长江文艺》2025年2期的短篇小说,引起了影视界的关注。

王雨出版有《填四川》等多部小说,受到读者关注和学界的好评。他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影视文学作家,他的电影文学剧本《战争的闪电》获四川省文学奖,峨影厂拍摄为电影《年轻的朋友》公映。近年来,他在小说、影视、戏剧文学方面不断耕耘,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船神》《产房》《碑》《英特纳雄耐尔》在《中国作家》发表,话剧剧本《开埠》和京剧剧本《填四川》在《四川戏剧》发表,分获田汉戏剧奖、杨升庵文学奖。《产房》已经公映,《十八梯》《填四川之宁徙世家》《仙鹤》已获国家电影局拍摄批号。

微信图片_20250328101158
重庆市作协副主席王雨

短篇小说《小面》,围绕发生在山城巷“重庆小面馆”的匾牌宝物失窃,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俞吉发、佟烨寻宝的故事。俞吉发的曾爷爷是钱庄老板,写得一手好字,有一天,他与挚友石庸俭喝得酣畅,借助酒力挥毫写了“小面咏叹”,道出小面起源于南宋,源远流长。其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多端,一气呵成,怒盖印章,是一幅大气的狂草。石庸俭是字画店老板,精通镌刻、拓片,他选用上好的松木板,在原木纹理上镌刻下这幅狂草墨宝送给他,成为俞家的传家宝。草书原件,俞老爷子未能讨回,被爱好字画的石庸俭收藏。得知“小面咏叹”书法佳作,官员、士绅、军人、商贾、三教九流、梁上君子、江洋大盗都觊觎原件。石庸俭绝不出售,并带回老家。俞吉发爷爷说,“小面咏叹”的流传,久而久之演化成为有名的重庆小面,成为山城街头巷尾的一道名特小吃。

祖传的匾牌宝物失窃,俞吉发怎能不心如火焚?堂倌小妹、书法家伍大爷、棒棒李有生、小商丁帆、律师老米、石庸俭后人石明聪,这些看似不搭界的人,都被卷入了这起离奇的事件中。实际上,这些不同背景的人物身份,分别承载了不同个体的命运,反映了社会变型期的复杂人性,反映了作者设置和塑造人物的匠心。

王雨巧妙地使用文学悬念的手法,紧紧吸引读者,维持着小说的戏剧性,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俞吉发、佟烨用排除法:书法家伍大爷擅长书法、拓片、镌刻,兴趣是不会说谎的;棒棒李有生常在山城巷揽生意;在保险公司做临时工找俞吉发办过保险的丁帆,离开保险公司后,在小商品市场卖百货卖假古董,他父亲患癌症病重,急需要医疗费……匾牌宝物究竟是何人所窃,最后才知分晓。富有传奇色彩的“小面咏叹”匾牌,一开始就被提及,后面才知它的产生过程,满足了读者对情节发展和墨宝关切的期待心理。

小面是重庆餐饮的名片之一,不仅是最受山城民众欢迎的面食,而且早已声名鹊起,外地游客必须打卡品尝的小吃。小说主要人物莫不与小面馆有关,俞家祖上破产后卖小面、开面馆,走遍大街小巷;佟烨与俞吉发相识相恋,起点在小面馆;棒棒李有生,更是小面馆的常客。作品在不同的节点,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小面的主料、调料、制作方式,挑动读者的视觉和味蕾,使之由衷感叹山城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起眼的小面馆,则成为故事发展的大平台,各色人物、中外游客犹如涓涓细流,不约而同汇集到这里,感受民俗风情,品尝传世食物。

作为熟悉重庆文史的本土作家,王雨的《小面》吸收了巴渝地区的生活元素。作品将本埠的主要景点山城巷、十八梯等展示在故事情节中,凸显出历史文化名城重庆的厚重根基。

《小面》紧贴时代,有故事,有悬念,采用疑云密布、奇事迭出的写作手法,使读者产生迷惑和好奇心。它虽然是小故事,却展现了大乾坤,表达了新时期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作者简介:

杨耀健,重庆文史研究会副会长,知名作家、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