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涛
“前途坎坷莫彷徨,几多难路勿心忘。”深夜,坐在书桌前,回想人生经历与多年学习感悟交织,不禁想起鲁迅先生一句话,“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以后无路可走。”特别庆幸,潮起潮落的人生旅途中遇到这么多照亮我前行道路的人,加上尚还保持着读书的热情,于是这些年无论是梦境还是现实,我都走在一条努力并持续向上的清晰的路上,并一步一个阶梯领略不曾见过的风景。恍如昨天,我还蜷缩在一千二百多公里外故乡破旧瓦房的木床上,听着窗外呼啸的狂风阵阵拍打着那缺了角的玻璃而发出的振振声,在寒风不断穿透薄棉被的冰冷中,凝视着层层夜色包裹的斑驳的墙壁与天花板,思考着未来的路该往哪走、该怎样走。
人情冷暖,总让人痛苦与无奈。犹记得,小学初中时,冬日早晨五点多起床,用冰冷刺骨的水洗完锅、淘完米,继而坐在灶台下,一边添着柴火煮粥,一边借着微弱的火光读书背书。放学骑半个小时的自行车到家,赶紧拖着冻得麻木几乎没有知觉的手脚放到煤球上烤。高中时,雨雪天去学校,穿的劣质运动鞋无法防水,只能用整天慢慢将鞋捂干些。周末舍不得多打些饭菜,经常躺在床上,任由饥饿啃噬着年轻的胃。
我始终觉得我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植根于内心的善与行动上的勤,是村居年代赋予的我至今都认可的美好品质。但,走过的风景便是回不去的过往。杂草丛生的儿时上学路、年久坍塌的老屋、山头的座座坟茔以及邻里乡亲重复着十年前就曾说过的话,特别多年以后更加深刻感悟到家乡太多的人一辈子都因为认知的问题经常处于懵懵懂懂中,这些都时刻提醒着我,多少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有跳出自己生活的范围,去看看这个世界。
无论谁来到这个世界,终究会成为过去。那么人生的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有位知名的历史学家给出了答案,“不断地看书,懂得这个世界的很多东西,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律,那是一种无比的喜悦,狂喜。”对于人生,我的希望很简单,人活一辈子,我想走出原来的村子,认真看看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如果可以,这辈子我还想做点有意义的事。
社会流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所形成的壁垒,实现由下而上的社会流动是多少人孜孜追求的梦想。但现实中,多少人在短暂的学习却无法改变人生轨迹乃至命运后,又显得茫然无措,于是很快便选择在生活的琐事中寻求日常的舒适感。很多人看过《人生七年》这部呈现英国社会半个世纪历史变迁的纪录片,那个曾经害羞的尼克满怀自信走出牛津校园的那刻,我的脑海也闪现出那句老师们重复了千遍万遍的话,“读书是打破阶级壁垒最廉价的方式。”23岁大学毕业,2年后读硕士,硕士毕业10年后再读完博士,从生物学领域逐步转向社会学领域,不知不觉中已步入中年。也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黄国平所感受的,“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身不由己。”正是这不断的读啊读,才推动着我在每次的人生转折中朝着儿时的梦想一步步靠近甚至超越。
读书应该是长期坚持的事,读书带来的改变或许一年感受不到,五年、十年终究会让一个人蜕变,这种蜕变可以是跨越出身、种族、偏见等有形与无形的障碍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从偏远的山村到慢慢融入现如今居住的大城市,我至今仍然留有读书带给我心灵的震撼,站在用书本支撑起的阶梯上,每踏上一个台阶,便更加深刻体会到原来世界或者事物还可以这样去认知、思维还可以有这样的视角。于是,在多年扎根基层的实践与多少个深夜的痛哭与反思中,我才逐渐将原有的认知与思维层层蜕去,努力在现实中一点一点朝着更好的方向攀登。
古往今来,命运坎坷的景象相似,能否向阳而生取决于内生动力与外部环境,人生崎岖志亦坚,只要梦想还在,只要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勇气和前进的力量,内生动力始终会在。由衷感激,在如今这样美好的时代遇到一群指引我前行的人,让我努力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社会流动特别需要坚实的基础。心怀感恩,感恩读书这一路,不同阶段不同的老师与领导用自身渊博、大气与宽容解决我的思维水平提升与现实困境。心怀感恩,感恩父母的爱和家庭的坚实基础,使我的梦想照进现实,让我一直在求学道路上前行。好的爱情是一所贵族学校,心怀感恩,感恩美丽的妻子在我工作、学习与生活奋斗的路上为我分忧,特别是在博士就读期间生育并培养了二个乖巧懂事的女儿,让我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即便多少次在深夜寒风中等待着回家的列车,想起女儿在我即将出发时往我的书包里塞饼干、让我多吃点继而分别没多久打电话哭着说想我,我都会感觉到自己嘴角露出的丝丝微笑。如果人生可以定格,我想停在这样的时光里,留在你们的身边,相拥而坐,看庭前花开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
吾生有崖而学海无涯。过去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将继续激发我的学习力、自驱力和行动力,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我将持续学习、持续思考、持续奉献,力争所学在余生中尽展所长,以平常心、平常态真情真心关注群众疾苦,用更细更深更实的工作提高群众福祉。
(作者单位:重庆市委宣传部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