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
巴渝文苑 | 新春诗游钓鱼城
2025-02-05 12:26:59 来源:重庆文艺网

乙巳正月,当人们正沉浸在“巳巳如意”的祝福声中时,一位来自云南的重庆籍诗人叩响了钓鱼城的城门。他便是被中华诗词学会评论委员会主任凌泽欣先生称为诗坛江湖派的代表张庆辉先生。

张庆辉先生是重庆云阳人,定居昆明。他是一位资深传媒人和文化策划人,多次策划并组织全国性诗词文化活动。现为《小楼听雨》诗词平台评论委员,诗天下诗词联大赛诗部评委,承社社员,云南省诗词学会理事,爱诗词,好交游,性旷达,现自营传媒公司。凌泽欣先生点名让我导游,我深感惶恐,在一名诗词大咖面前,如何引领客人来一次诗词之旅,感受八百年宋蒙硝烟中的金戈铁马与壮怀激烈?同比甲辰年董宇辉登临钓鱼城,上演一场金蛇版“与辉同行”。

对于全国知名诗人游钓鱼城,我自然得精心准备一番,首先就是了解诗人的原籍,找到与钓鱼城相关的历史话题;拜读这位诗人的作品,以便在讲解中找到共同的意境。同时设计本次陪同的行程路线,让客人沉浸式感受诗词中的钓鱼城壮丽与辉煌。

初五清晨,合川早已被奔腾喧闹的春江唤醒。我早早来到了水军码头游客接待中心,抬头遥望笼罩在鱼城烟雨之中的钓鱼城,它云遮雾绕,多了几分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张庆辉先生如约而至,携夫人驱车按时抵达。中华诗词评论委员会副主任、瞿塘潮诗刊主编何阳义先生专程从老家大足赶到合川陪同。担心客人不了解宋蒙历史和四川山城防御体系,我首先安排客人观看了钓鱼城的3D动漫专题片,让张庆辉先生快速穿越八百年的历史时空,来到了硝烟弥漫的南宋古战场。观影毕,我开始了导游们制式般的开场白,钓鱼城的简介里所有的关键词如同连珠炮,一股脑抛给客人,同时指向悬在头顶的薄刀岭城墙,既让他感受钓鱼城历史的厚重与钓鱼山的雄奇险峻,激情地吟诵起陈毅元帅登临钓鱼城的诗句:“钓鱼城何处,遥望一高原,壮烈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也许是被我的热情感染,或是有别于云南美人歌舞的导游模式,张庆辉先生被我这一套“贯口”所感动。客是云阳人,我自然想到云阳的磐石城来连接钓鱼城。磐石城又名大石城、磨盘寨,位于今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爱国村,新县城至高处,形如巨大磨盘,故名。《华阳国志》中所谓朐忍有大小石城即指此。清乾隆《云阳县志》云:“磐石城者,夔门之砥柱,东川之保障也”。磐石城的建设起于对蒙古军队的防御。南宋淳祐二年(1242),余阶受任四川安抚处置使,指挥四川军民抵抗蒙古军入侵。他针对蒙古军善骑射,不谙山地作战的特点,采用“因山为垒,棋布星分”的守备战略,在长江、嘉陵江及一些交通要冲选择15处寨堡进行改造建设,使之成为进退两利、攻守皆备的战略防御重点,磐石城作为万州天生城(即小石城 )防御体系的支点受到重视,余玠派部将吕师夔驻守于此,对蒙古军进行了有效防御。从此,磐石城声名大振。南宋德祐元年(1275),元将杨文安攻陷了坚守30余年的磐石城。

没想到的是,张庆辉先生接过话道:我生长在磐石城下,磐石城的一城一阙一草一木我都历历在目。我既惊奇又惊喜。历史连接成功,为我介绍山城防御总设计余玠、磐石城守将吕师夔、开庆元年水军支援钓鱼城的重庆制置副使吕文德、川峡四路及长江防线,找到了话题,觅到了知音。

钓鱼城山南摩崖题刻众多,历代文人墨客题写的诗词密布在山崖,南面上山是展示钓鱼城文化的最好路线。因下雨路滑和登山之苦,我们选择了从西北面驱车上山的路线。但我不能放弃展示钓鱼城诗词文化魅力的机会,我如数家珍为张庆辉先生介绍清代罗愔的钓鱼赋和戴美渠的钓鱼城怀古,让他从诗词中感受钓鱼城的美丽:“合阳之东,有山特出,势自北而绵延,形拱西而位置,屹然石壁,面襟江者居三屴矣。刀梁径窄,狭者无二。蜿蜒鸟道。侧目骇而神惊……”“君不见,钓鱼之山高插天,飞舄楼影横苍烟,又不见,古佛高卧西岩畔,巨人一去迹留传……” 还有南宋李开的飞舄楼赋:“环山出云,架天为梁,渺三江之合流,瞰万井之耕桑,浩烟海之眯目,恍尘宇之多乡……”可能是我转换太快,操之过急,又没有摩崖的实景,张庆辉先生不得不随着诗词的意象不断地转移,人虽寸步未行,思维却有点目不暇接、手忙脚乱的感觉。

我赶紧邀请张庆辉先生登车,前往第一个诗词打卡点,钓鱼城正山门牌坊。赏析楹联中的钓鱼城。首先为张庆辉先生介绍清代冯衡诗中的钓鱼城;三江送水开巴堑,千嶂排云控蜀疆。这副楹联以其画龙点睛之笔,写出了钓鱼城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在宋蒙元战争时期所起到的支撑全蜀的重要历史作用。然后介绍凌泽欣先生联:“翠嶂苍烟万仞崖,看此处,三江拍浪齐流大海;金戈铁马弹丸地,想当时,众志成城独钓中原”。此联的妙处在于运用流水对的形式,将钓鱼城的美景和历史生动地描写出来,犹如一幅自然山水和历史画卷展现在庆辉先生面前,上下相承,浑然一体,行云流水,妙韵天成。当我们转到牌坊背面品读的时候,张庆辉先生字斟句酌地念道凌泽欣先生的诗句联:“三江屹立中流柱,尺地横摧上帝鞭”。不禁脱口而出:妙妙妙,对仗工稳,化典神奇,立意高远,巧夺天工。写得太好了!

为避开护国门南外城墙游客的高峰,我们选择了徒步奇胜门和镇西门。站在西北外城的城墙上,合州城一水相隔,一眼在望。三江汇流的合州城、三面环水的钓鱼城立即刻进张庆辉先生的脑海里。这个时候,是该请出诗圣杜甫和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范成大的时候了。我把历史一下子拉回到唐代梓州,杜甫先生送祁录事归合州,为合州苏使君写下的短歌行:“前者途中一相见,人事经年记君面。后生相动何寂寥,君有长才不贫贱。君今起柁春江流,余亦沙边具小舟。幸为达书贤府主,江花未尽会江楼。”

遥望合州,张庆辉先生开始寻找会江楼的影子。正月初六即是乙巳年立春,他赶在春潮未起江花未开之前,与凌泽欣先生相会于合州,又将是一场诗人盛会,该是多么的难得,我们绝不能再留下遗憾。

也是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春天的一个上午,一叶轻舟驶入合州城区嘉陵江水域。一位诗人尽情观赏眼前的江景与岸上繁华的街市,江流、江花、航船、断岸,还有那座杜甫诗中的会江楼与挺立在嘉陵江两岸的钓鱼山、东山,构成了一幅诗意灵动的山水画。他就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范成大。然而,这位诗人却因行色匆匆没有靠岸登临会江楼,留下了千古遗憾:“井径东川县,山河古合州。木根拏断岸,急雨沸中流。关下嘉陵水,沙头杜老舟。江花应好在,无计会江楼。”

凌泽欣先生早已在老船夫酒家备好美酒,等待这一位来自云南的传媒达人、重庆籍全国知名诗人。今生有幸,张庆辉先生定当不会错过这场千古之约。时间紧迫,我们立即转道山顶,去寻找护国寺那一缕千年古桂的馨香。在八百年前古桂树面前,我们吟诵了凌泽欣先生的诗句:“钓鱼山寺桂如金,三日不来香透心。折取一枝城里去,让人知晓已秋深。”

穿过护国寺,我们来到忠义祠,一起瞻仰几位曾经战斗在钓鱼城的南宋著名将领:余玠、二冉、王坚和张珏,并为张庆辉先生讲述了王立与李德辉、熊耳夫人舍生取义拯救十万百姓的故事。走出忠义祠,尽管华国英题写的楹联与郭沫若的诗词《钓鱼城怀古》对王立有着不同的评价,却给后世留下了不尽的思考,让人们在崇敬钓鱼守将的忠勇坚贞的同时,感受到了残酷战争中尊重生命、休养生息、苍生为念的人性光辉。最后,我们还是从凌泽欣先生一首诗,让游客内心得到了释疑:当时受降莫猜疑,为免屠城倒宋旗。气数从来皆有定,江山只合为苍黎。

来到钓鱼台,张庆辉先生和所有游客一样,都想弄明白一个问题:钓鱼城如何得名?于是,我以钓鱼台为讲台,开展即兴的解说,引得散客聚集,听者侧目。一段仙人钓鱼拯救灾民的传说让游客们豁然开朗;一首合州知州任逢的《钓鱼台》:“不慕渭水滨、岂借严陵境,巨人留神迹,持竿弄月影”,让众人感悟到作为一代州官的责任是造福百姓;也从朱奂的《钓鱼矶》诗中体会“偶尔不逢周汉主,此心端弗愧前人”的耐心等待;还从凌泽欣先生诗:“鱼山百丈高,踞险压狂涛,上有仙人坐,持竿可钓鳌”中,感受钓鱼山的险峻和诗人豪迈的情怀。一代代的文人墨客的吟咏,构成了一幅幅“揽大江东去、抒心中豪迈”的优美画卷。

游览途中,张庆辉先生一直叨念着凌泽欣先生的诗句:

慕名连夜仰王坚,断壁残岩古字斑。

以火来看元石刻,依稀认得宋江山。

我知道,他已迫不及待找到熟知的景点。于是我们下佛湾,快速赏石曼卿、王采亭、黎一夔的鱼山书法三绝,观古洞流泉、嘉陵萦带、赤壁文光等鱼山八景,怀着无比的敬仰之情,来到了王坚纪功碑亭。站在巨大的石碑前,除了残碑蕴含的历史带给我们的沉思,还让我们联想起凌泽欣先生当年陪蜀诗人夜览王坚记功碑的情景:空山夜静,以火照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后二句抚今思昔,感慨遥深,读罢令人唏嘘不已。

饱览鱼山之美,饱读鱼山诗词,让我们忘记了饥渴。时过正午,尚有护国门、石照县衙、古军营等景点没有游览。若不是凌泽欣先生多次催促,我们仍依依不舍。张庆辉先生意犹未尽,稍留遗憾,晚归重庆,即成一首《乙巳正月过合川钓鱼城》:

拾阶恭谒戍城荒,细雨霏微扑面凉。

耳畔壮声来堞垒,戟前劲草举旗枪。

极天一岭何雄峻,拍浪三江久激昂。

回首寒崖重雾合,钓中原处隐苍茫。

诗中充满对钓鱼城的恭敬的赤诚,尽管满目沧桑,细雨微凉,但诗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三江拍浪,鱼山耸峙,耳畔是战马嘶鸣,眼前是旌旗招展,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英雄之城耸立在诗人面前。

正值新春佳节的时候,凌泽欣先生与张庆辉先生的一场诗人之约,如约而至,一场诗词之行,如期而行。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诗词之旅,无不彰显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时代魅力,彰显着中华诗词的独特魅力。

钓鱼城,是一座创造坚城抗战36年奇迹的军事要塞,一座改写世界历史的英雄古城,还是巴濮文化的荟萃之地。

鱼山标胜概,百仞倚苍冥。

雨洗孤城白,烟浮废垒青。

晓妆开嶂黛,佳气瀹山灵。

壁立自今古,真堪作画屏。

这是清代合州诗人张乃孚笔下的钓鱼城美景。历史的硝烟散尽,这里,留下了美丽的传说,洒落着诗词的芬芳,这里一步一景,四季如诗,我们期待天下客人的纷至沓来,共享美好时光,续写千古诗话!

(作者:沈刚,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