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尘光之光——《尘光》读书笔记
2025-01-17 18:05:09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尤言(重庆)

爱这人间

得拥有足够大的旷野

盛装十分之一的蜜

十分之九的辛酸与跋涉

——泥文

 

新年第二本读完的小说是诗人泥文写的《尘光》。当读完第一本奈保尔的《自由国度》,一些流离失所的人还在脑海里盘旋,目光在案头的书籍中逡巡,搜索下一本读物的时候,《尘光》在书堆中闪烁着独有的光芒。就这样,在没读过泥文的诗集之前,先读起了他的小说。

一打开,就没舍得放下。两天之内,以最快速度读完了这部长篇。

处处有亮点,时时有惊喜。

 

环环相扣的情节。在情节设计上,泥文通过巧妙编织冲突与悬念,构建了一个精巧的故事架构。吴春被误伤,傅路娃逃离抱村,陈小冬偷盗电缆,拆房与当地人冲突,老林受伤,吴春在工地上死亡,苟飞与毛橘子突然来到工地上,傅路娃父亲的死亡,傅路娃、苟飞、毛橘子、常欣四人之间的亲情与爱情交织的重重矛盾,常维突然从台前消失的悬念,瘦胖李的出现,王福生与苟飞突然合作等等一系列紧密相连的事件,让故事层层推进,跌宕多变,峰回路转,引人入胜。

饱满丰富的人物。傅路娃是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他渺小如尘埃,却在时代潮流的猛烈冲击下,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初心,保持独立人格。“尘光之光”,在他身上被不断擦拭,愈发明亮。另一个主角苟飞,虽未被正面刻画,却无处不在。身为傅路娃的外甥,苟飞满心满眼只有利益,为拿下工程,挣到更多金钱,不惜践踏亲情与爱情,设局陷害亲人傅路娃,以及对自己帮助很大的常维。常维、王镇、毛橘子、常欣、王福生、吴春、吴春的父亲、傅路娃的父亲等众多人物,各有其貌,形象鲜明,让人深切品味到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百态。

不断挖掘的人性。小说对人性抽丝剥茧般的挖掘,让人眼睛不断发亮。书中的人物形象不是非黑即白式,在时代快速变迁中,人人都在不断变化,人性复杂多面在这个过程中暴露无遗。王福生起初是个仁慈大度、乐于助人的恩人形象,可是在工程承包利益漩涡中,他与苟飞联手,萌生了私吞利润之心,暴露出人性贪婪与软弱的一面。常维对傅路娃的关照,既有对他个人品质的欣赏,也掺杂着从自己承包工程利益角度的考量。常欣对傅路娃的爱,同样不纯粹,有着复杂的因素。毛橘子原本是极为单纯的人,但带着与傅路娃无关的孩子来让他认领,背后原因仅仅是有人给了钱。傅路娃的父亲,平日里对所有人都和善友爱,但最后宁死也不肯花掉傅路娃寄给他的钱,因款项未能及时凑齐,医院拒绝手术,他死后甚至无人愿意抬棺,村里人冷漠至极。短短篇幅,写尽世态炎凉。而对人性揭露最为深刻的,是苟飞这个角色。为了承包工程,他全然不顾亲情与爱情,用尽一切卑劣手段,尽显冷酷和贪婪。但这样一个不择手段的人,对自己的父母和外婆还是孝顺的。这种善恶交织的矛盾形象,将人性的复杂演绎到极致。

洒脱不羁的语言。小说行文洒脱自由,不拘一格。诚如泥文在序中所言:“作为写诗的人,我写小说《尘光》,并没有刻意使用诗意的语言去表达。”确实,泥文在文中大量运用口语式表达,部分内容还巧妙融入重庆方言,使得文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活泼。对于重庆读者而言,读来有一种别样的亲切感,很是过瘾。例如“要是知道,那就不是向傅路娃讨个说法那么简单了,而是要打残傅路娃,让他一辈子站不伸展,给毛橘子一个交代”,这样的语言,分明像是两个熟人站在路边闲侃,质朴又自然的语言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当读到“站不伸展”这样极具重庆方言特色的表述时,让人忍俊不禁,但当读到傅路娃逃离故乡十年后,因父亲病重回到故乡,却只见到父亲的棺材,而母亲和姐姐竟没认出跪在棺材前的他时,又让人忍不住跟他一起落泪。“傅路娃听到姐姐的询问,哇的一声哭了,哭得抱村四周的山摇摇晃晃。亲人见面不相识啊。他伸出双手,抱着妈妈和姐姐,一边哭一边点头说自己是路娃……”这样的描写细腻真挚,将心中的悲痛、委屈展现得淋漓尽致。再看“七月的申城,白天很热,掏心掏肺地热……中暑了,不但挣不了钱,还会花钱,还会因工期,遭受老板的白眼,那白眼比七月的阳光捶打在水泥路面上还白,白得你不敢中暑”,这样不羁的泥文式表述,看似荒诞,却能精准捕捉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朴实厚重的现实。读这本小说之前,我对泥文并不了解,读完小说后,心里涌起一个大大的疑问:泥文为何对乡村生活如此熟悉?对进城打工的民工生活,又怎能了解得如此透彻?尤其是书中对砖厂和拆房工程的描写,细腻入微,仿佛他本人就在现场,正与傅路娃一同亲历这个时代的变迁。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手法,无疑为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快感。泥文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路写到当下,将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不知不觉缩影在这部长篇之中。

 

感谢泥文,勾勒出傅路娃的光芒,涂抹了一群底层人的色彩。他们来自小说,却又不在小说之中,就在我们从小长大的村子里,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间。他们承受的疼痛,也是我们的疼痛;他们对生活的建设,也是我们自身的建设;他们心底的渴望,也是我们的渴望。

无论多久,我们都能从这些文字中找到一条通道,穿过尘光,去回望一些熟悉的人或事物。

年关将近。

我在申城打工的亲人即将启程,回到春天的屋檐下。

2025.1.17

《尘光》作者简介:

泥文,本名倪文财,重庆开州人,现居重庆渝北。2001年开始小说、诗歌、评论等创作,作品散见于各级刊物和选本。2010年获首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奖。2012年加入重庆市作家协会。2013年出版诗集《泥人歌》(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3卷)。201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4年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赛诗歌奖。2015年出版诗集《我多想停下来》,并获第二届“‘精卫杯’中国·天津诗歌节”优秀诗集奖。2017年获第三届开州文学艺术奖。2019年获第四届开州文学艺术奖。2023年获首届银河诗歌奖。2024年出版长篇小说《尘光》。

 

本文作者简介:

尤言,原名游章会,重庆市作协会员,新诗高地诗社副主编。有作品散见于《诗林》《诗歌月刊》《诗选刊》《绿风》《散文诗》《北方文学》《星火》《文学港》等期刊。入选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获第十届中国诗歌春晚新锐诗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