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巴蜀山水间的历史瑰宝——涞滩古镇
2025-01-07 14:09:56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沈刚

在巴山蜀水之间,散落着无数璀璨的明珠。在合川渠江畔鹫峰山上,藏着一颗历史瑰宝,那便是涞滩古镇。涞滩古镇因水而兴,籍佛而盛,顺时而变,集古寺、古佛、古民居于一体。这里有规模宏大的禅宗摩崖石刻造像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全国罕见的禅宗六祖造像,以及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涞滩古镇也因此成为了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古镇之一。

涞滩古镇由上、下涞滩组成,上涞滩坐落在鹫峰山上,上涞滩是现在古镇所在地,一座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城堡式集镇,东临渠江,南、北、东三面悬崖,四周均用条石修筑城墙和城门,地势十分险要。古镇内有清代老街区2条,寺庙及寺庙遗址5处。狭窄弯曲但尺度宜人的青石板街巷,配合两侧内院,错落有致的木结构小青瓦建筑群,古朴典雅,给人以亲切、宁静的山乡小镇之感。

下涞滩位于鹫峰山下渠江西岸码头,是渠江流域重要的码头集市,至今仍留存有一条老街和100余间明清风貌的房屋,房屋主要以穿斗式木结构和砖瓦结构。下涞滩是原来的古镇所在,是古代合州通往川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商贾繁荣,有“渝北水码头”之美誉。

在清中期,匪盗四起,为躲避匪徒侵扰,由大户人家出资修建了今天大家所见的涞滩古寨,同治元年(1862年)又加修了瓮城,形成了现在的涞滩古镇。

瓮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瓮城的设置不仅增强了城门的防御力,还是设计建造者"国有利器,不示于人"的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涞滩瓮城门洞上刻有“众志成城”四个大字。让我们感受到涞滩人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保境安民的精神。瓮城呈半圆状,长约40米,半径约30米,设有8道城门,其中十字对称的4道为人行道和车马道,其余4道为半封闭式,主要用于驻兵及兵器蓄藏。当地人讲:瓮城八洞,四明四暗,一人把关,万夫莫开。涞滩古瓮城是目前重庆地区发现的唯一完好的军事防御性堡垒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与瓮城相得益彰的是始建于清的古城墙,沿山岩走势修筑,全长约1380米,宽约2米,墙高2—3米不等。现在仍然保留着较为完好三处城门,东面为东水门,东南面为小寨门,两处城门独路沿石梯而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穿过古城墙,便是明清老街。老街东临渠江,南北以陡崖为界,整个明清老街由顺城街、回龙街和二佛巷等两街一巷组成,呈一个倒A字。正对面的是我们涞滩古镇的标志性打卡地——楼中楼。2013年,中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套以古镇为主题的特种邮票,涞滩古镇就以楼中楼为景进入邮票封面,成为涞滩古镇的宣传名片。

街巷全由青石板铺就,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临街店铺建筑都是明清风格的老建筑,具有典型的川东民居穿斗式特点,木门木窗木廊檐,青瓦白墙房连房,屋脊多以小青瓦或砖稍作装饰,门窗、隔扇做工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传统街区保存有开凿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用于防火的太平池;整条老街前铺后宅,重台重院,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生活空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

涞滩美食特别多,阴米、腊肉、豆腐乳、手工陈皮糖、葛根粉、豆干、麻辣豆豉及香辣酱、仙人掌面等琳琅满目,尤其是涞滩阴米和豆腐乳深受八方游客喜爱。

阴米是用上等的糯米浸泡后蒸熟、搓散、阴干,常用来煮粥、煲汤,具有润肺生津,滋阴补肾的功效。传说僧人化缘,百姓行善积德,多以白米布施。住持以米饭施斋,斋饭有余,便摊凉于僧房,待晾干后熬粥食用。众人品尝,鲜香味美、清淡适口,感念菩萨荫庇,佛家恩德,阴米由此而名。通过涞滩人民历代传承,阴米竟成为竟成涞滩特色。涞滩百姓多养土鸡,取阴米和土鸡肉熬粥,滋味更加敦厚,既有阴米的香糯,又有鸡肉的鲜美。

豆腐乳是把豆腐发酵至长上白色毛毛后用酒精洗干净,裹上辣椒粉等佐料,用青菜包好,放一周左右即可食用,味道细腻绵软,回味无穷!

南门旁有清代修建的文昌宫及戏楼,其中戏楼平台外檐刻有古代戏曲木雕,雕工细腻,层次深远,不失为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文昌宫主要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场所,成为文人学子祈求文运亨通的重要场所。

文昌宫除用于祭祀活动之外,还是戏曲艺术表演之所。前面的古戏楼修建于清代,飞檐翘角,造型别致,戏台外檐刻有木雕,雕工细腻,层次深远,人物神态真实传神,栩栩如生,为清代木雕艺术的杰作。题材为古代戏曲《吕布戏貂蝉》、《八阵图》、《箫何月下追韩信》、《风波亭》、《百岁挂帅》等内容。

涞滩是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金振雷的故乡,川剧名家吴晓雷、刘晓阳等人多次到此戏楼登台献艺。由此一来,涞滩戏楼名气大振,远近闻名,合川、武胜、岳池、广安等地的社会名流以及过往的商人、船工都要来此观看演出。凡遇逢年过节,迎神赛会,更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文昌宫实际上成了古时达官贵人、普通百姓赏戏、品茶、摆龙门阵的聚集地。

二佛寺,始建于唐,兴盛于宋,重建于清。二佛寺分上下两殿,总占地33600平方米。上殿现是宗教场所,下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禅宗摩崖石刻造像群。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1956年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大殿依山势而筑,为三层重檐歇山式建筑,远远看去雄伟壮观。它始建于明中期,后被大火毁掉,目前我们所见的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

涞滩二佛寺禅宗石刻造像,是历经30余年建造的大型石窟。其内容是根据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镌刻出来的,因而具有统一和谐的静谧气氛和雕工细腻、装饰华美的宋代特征。其艺术风格以自然、生动和写实的方法表现,构图新颖独特,题材广泛,意境深远,形态逼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吸引力。

涞滩二佛寺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不可多得的禅宗造像珍品。著名石刻专家、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考察涞滩石刻后说“涞滩摩崖造像是全国少有的禅宗聚点”,称涞滩石刻为“宋代石刻艺术的精华,罗汉造像中的精品”。

下殿内的摩崖石刻造像群共计有1700余尊造像,分为北岩、西岩、南岩三个部分。该组造像位于北岩中部,全图宽15.7米,高14.6米,面积达230平方米,是涞滩石刻的核心部分。主像释迦牟尼说法造像居于整个北崖的后壁正中,不仅为全寺造像之冠,而且也是巴蜀有名的大佛之一。《重建鹫峰禅寺碑记》曾记载 “全蜀大佛有三,宕渠涞滩镇曰鹫峰盖其二也”,人们所以称它为“二佛”。

二佛寺上殿呈四合院布局,总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为清代建筑。二佛寺上殿按禅宗“伽蓝七堂”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主体建筑皆在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式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左右两侧为配殿,两廊对称,分设禅房、斋堂、僧房、职事堂等。整个建筑既讲究整体的对称呼应,错落有致,又追求建筑的个性,风韵独特。

下涞滩是原来的古镇所在地,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距今已有1044年的历史,是一处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现存有一条老街道,长约200多米,呈“丁”字型布局。街道两侧为木结构建筑。屋面盖小青瓦,房屋一间一间相连,江边房屋系有巴渝特色的吊脚楼,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到了夜晚,涞滩的河湾,灯火闪烁,渔船在此集中张网捕鱼,一闪一闪的渔火在江中晃荡,“渠江渔火”是涞滩夜晚一道独特的风景,涞滩鱼更是到涞滩旅游必品尝的一道美食。

古街古城古佛古意盎然,美食美味美景美不胜收。涞滩古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历史故事,这里都值得一探究竟。有机会到重庆,一定不要错过这个藏在巴蜀山水间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者简介:沈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曲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第四届合川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合川区申遗事务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