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父亲
2025-01-03 09:44:14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丰都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 王海燕

西北的热土,孕育着淳朴、真诚、旷达的人们,一身正气、一腔赤诚、一股豪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大唐王摩诘笔下壮丽的西北。“中国强盛之时,无不掩有西北”,这是晚清左宗棠笔下战略的西北。

我的父亲就出生在西北的甘肃。有人说,不到西北,不知天地辽阔;不到甘肃,不知西北博大。也有人说,甘肃是最具狂想气质身份的一座城市,历史、人文、民族、信仰,在这里最激烈的交锋汇聚,还有河西走廊影响中国2000年的历史与国运。我为自己出生于甘肃而骄傲。后来我还写过《海之狂想 燕之鸿鹄》的短篇散文集,原来有不谋而合、与生俱来的狂想的气质。

父亲刚出生三个月,爷爷就因病辞世。爷爷是一名私塾先生,名“化民”,教书育人,是现在所说的全科教师。王化民,这个名字起得好,让我一下就想起东汉的王充。王充在《论衡》说:“化民须礼义,礼义须文章”。爷爷因肺结核辞世,父亲没能看得见爷爷的教化和对自己的教化,我庆幸自己却看见了父亲的文章,得以教化。

奶奶何其艰辛,把父亲和伯父两个小孩,含辛茹苦抚养长大,没有丝毫生计。父亲说,他从小吃不饱是常事,饿得直咽口水,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划完一根又一根的火柴,父亲常常在梦里画饼充饥,填饱肚子是最大的梦想。人在基本生存面临挑战时,是无法谈尊严、自我和体面的。马斯洛的五种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第一需求是吃饱穿暖和保住生命。“两不愁三保障”,是20世纪40年代的父亲当时最盼望的。一代有一代人的挑战,一代有一代人的奋斗,接续伟大、书写辉煌。

父亲经历了与一匹北方的狼的不期而遇与惊心动魄。如果那只狼吃了父亲,我今天写不出给父亲的散文。2004年,很流行一本书叫《狼图腾》,2015年《狼图腾》搬上银幕。为了拍电影,法国名导让·雅克·阿诺,光养狼就耗时三年。电影里,人养了小狼,小狼长大成凶猛的狼,来护人的画面一直在脑海里浮现。12岁的父亲和奶奶去田地里割麦子,风高草疾、风吹麦浪,一只体长120厘米的狼缓缓走来,看见了最诱人的猎物,距离父亲和奶奶仅有20米左右……狼的毛皮在日光下闪着银灰色的光芒,一对绿眼珠凶残地扫视着一大一小,狼的瞳孔在不断的放大,收紧了后腿,随时准备冲刺、攻击、撕咬。

那一刻,父亲站在原地紧紧地攥着奶奶的手,奶奶急忙把父亲推到身后,本就饿得不行还没填饱肚子来下地的母子俩,如今要给狼填饱肚子,大概人生没有比这更糟糕的境遇。两只发红的眼睛,凝视四只畏惧的眼睛……空气中弥漫着一只狼的口水味和一对母子濒临死亡的气息。那只狼凝视了半晌,摇了摇尾巴,不知为什么竟默默地离开了。许是看饥饿的孤儿寡母或者护犊心切,狼不忍心下嘴。人类是无法近距离知晓狼的心理活动。我们在作品《狼图腾》中看到,狼是通人性的灵性动物,并且能知恩图报。

父亲初中升高中时,政策规定20%学生推荐升入高中,80%学生回村务农。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继续就读高中。穿着打满补丁裤子和漏风鞋子的父亲,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适逢高考,遇上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家里太穷,父亲读完高中,又等不及恢复高考,只有选择当了兵。当兵,是能解决饿肚子问题的,而且能成为最光荣的战士、最可爱的人。

小时候,在部队院子里成长的我,最喜欢第一眼去看人家的制服和制服上的肩章,最爱去数一数肩章上有多少个杠与几颗五角星。肩章,是勋章,是荣耀,是军人每一步奋斗的见证。

父亲有一手漂亮刚劲的书法,学校的每个新学期,父亲能挣上一口吃馍馍的钱,全班发了新书和新作业本,那时父亲最忙最兴奋,他要给全班同学的新书、新作业本封面,用小楷题下每个同学的学期、学科、班级、姓名,那时的父亲还是体面得很。后来,我看父亲的钢笔字,每个字都硬气得像拆不开偏旁部首一样。

寒冬酷暑、风雪雨夜,父亲的背影是坐在一张桌子上点灯熬油的爬格子。父亲在省市、国家级发表文章有八百余篇,其中《认真学习七一讲话,把人事工作推向前进》由人民出版社辑录发行。我刚参加工作时,父亲和我每天聊的就是写文章。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我工作的零花钱不是工资,而是稿费。母亲洗衣服一翻我兜里的东西,全都是凌乱的一沓稿费钱。

南米北面,是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父亲从西北到西南,从甘肃到重庆,唯有饮食习惯没有更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面食一直是父亲的心头肉。父亲一身最大的爱好,除了爬格子要抽烟,就是喜欢吃面。甘肃的面食琳琅满目,有牛肉面、驴肉黄面、饸饹面、搓鱼面、臊子面、炮仗面、大肉面、浆水面、凉州套面等等。重庆人吃米饭,父亲一直不习惯,总会给自己偷偷煮面吃。

那一年,我陪父亲回家乡探亲,舅舅点了一桌子的形形色色的面食……有凉拌、有热干、有炒面、有长面,父亲吃得眉飞色舞,像个小孩子一样解了这几十年的馋。有人说:煮碗面给你吃,是北方人最温暖的情话。小时候,我每次放学回家,父亲总会煮一碗臊子面给我吃,提前炒好臊子,我会连汤带面全部吃个底朝天。父亲的情话,就是来得这样坚韧无比。

“七十古来稀,吾生已半。”如今父亲已步入七十,高血压、糖尿病等一堆基础病,每天要吃大概30多粒药,身体的健康情况也每况愈下。想着父亲一出生就遇上了爷爷英年早逝,缺失了人生弥足珍贵的父爱,年幼命悬一线、年轻艰苦拼搏来撑起整个家......一场关于生命与鲜花、生存与意义的思考,掀开了自己对需索的求证、对灵魂的验视。里尔克说:“一个人只有在第二故乡,才能检视自己灵魂的强度和灵魂的承载力。”总想生活在思想与精神高处的我,是父亲在第二故乡给予我的全部。生命是转瞬即逝的一件礼物。活着是惊喜,珍惜必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