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师”微光汇聚 照亮乡村夜空——读《西南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乡村教育调研行”》
2025-01-01 16:35:26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丛宇阔

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共青团西南大学委员会、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与《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发起“优师计划”师范生“乡村教育调研行”实践课程活动,以实习小组为单位,针对县域内中小学教育现状展开调研。本次调研由教师教育学院书记郭亮、院长罗生全、副书记陈铮担任主任,委员有蹇世琼、于建行、孙飘逸等老师。调研主要围绕教师成长、教师队伍建设、深耕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四个主题进行,调研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及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主导作用,助力师范生师德理念更新、师德情感体验、师德行为养成,以坚定从教初心,树立扎根乡村教育理念,践行乡村教育振兴战略。调研后共筛选出40篇报告刊登在《大学》2024年第28期上。

坚定教育信念 公费师范生需下乡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夯实教育信念,对师范生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崔英豪团队在《探究乡镇青年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原因》中指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从外在资源保障转向内涵质量提升,确保优师计划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从而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生态。李铭团队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胡天泓团队的《乡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突破》、姚卓妤团队的《S省Y市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等,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当前面临的结构性失衡、流动率高、行政负担重与薪资待遇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乡村学校“留不住”下乡教师,下乡教师拒绝吃苦,主要表现出浓厚的“向城性”,只有科学的教育思想与信念的引领,才能让师范生将自己的根牢牢扎在乡村的旷野之中,将教育与知识的养料播撒在匮乏的田野。此次西南大学公费师范生下乡调研,将“优师计划”师范生输送到乡村中小学课堂,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摩基础教育课堂及课程改革现状,帮助他们跳出乡村看乡村,以更广阔的视野思考乡村教育,既强化了教育信念,又为当前乡村教育现存问题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破局之法。 

厚植教育情怀 公费师范生愿下乡

重庆市第四十八中学的一位乡村教师在接受陆冠华团队的访谈中讲道:“教师应当怀揣‘悲悯之心’与‘诗意情怀’,将教学视为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师范生多聚焦乡村学校青少年健康这一话题,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生存力现状合理关切。王鑫团队的《乡村学校学生健康现状调研》,杨芳娟团队的《乡村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及其对策研究》等相关调研报告中,普遍关注乡村青少年面临的睡眠不足、营养失衡、缺乏锻炼等身体健康问题,郑小延团队的《乡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张卓文团队的《乡村学校学生生存力现状调研》等也聚焦学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给乡村学生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提出,教师需要在教育中渗透浓郁的人文关怀,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参加心理疏导,做“有温度”的教育者。

我们不应该给乡村教育贴上落后和劣质的标签,而应把乡村教育所处的现实困境看成一种历史局限,充分发掘乡村教育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资源优势,在传承和发展中实现现代化转型。师范生也应当参与挖掘、传承与重塑学校英烈文化与红色基因,如王朴精神的承扬。董宇宁团队的《关于王朴中学英烈文化发展传承现状的调研报告》、王欣慧团队的《王朴中学教育体系传承现状与路径研究》中都提出,师范生们要通过参与学校特色课程、专题讲座、主题活动,将红色精神融入课堂,将烈士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深植于每一位学子的心田,同时走出一条具有重庆学校自身特色的红色教育创新之路。师范生主动深入乡村学校,在教育实践中不停摸索知识传播与教育情怀的有机结合,探索乡村教育新模式、新路径,增强使命感荣誉感,坚定扎根基层、扎根西部、教育报国的深厚情怀。

笃行教育实践 公费师范生肯下乡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实践,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在调研中,师范生们具身体验乡村教育生活,观测乡村教育内外部环境,纠察乡村教育现存问题。通过课程开发、问卷设计,到小组访谈、数据统计、编码分析……师范生们充分发挥教育质量监测诊断优势,精准发力,研究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方法。如庞钧仁团队的《重庆第二十三中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调研》和秦正改团队的《基于重庆四十八中的乡村教师数字素养调研》,他们发现乡村教师在知识技能层面的素养仍止步于初级软硬件的使用,而面对新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则束手无策。面对数智技术对教育行业的席卷,乡村中小学应加快数字化资源建设、健全学校培训机制,并建立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优师计划”师范生们从专业能力、教学理论、教姿教态等方面进行实践,锻炼自我,对于如何将课堂知识转化到实际教学之中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边延婷《锤炼教学技能,肩负教书育人重任》、蔡爽《关注乡村教师,落实乡村教育》在她们的心得体会中都谈到,培养“优师”的目的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师范生下乡,并不只是身份角色上向乡村教师的转换,而更要担当乡村产业人才的培育者、乡村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和乡风文明的守护者,正如魏杰琳团队对科学家精神融入乡村课堂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因此,作为乡村教育与发展的良种,师范生需紧抓机遇,将自己播撒在乡村沃土中,在实践中为自己成长为乡村教育家积蓄力量。

陶行知先生曾言:“学校是改造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师范生的这次调研可以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灵魂”的出游。这场调研之旅虽然短暂,却在师范生的心中播下了一颗奉献乡村教育的种子。发挥教师“扶志”和“扶智”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重要。“优师计划”担负着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转型的责任和使命,期待在未来,“优师”微光汇聚,照亮乡村那片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