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葡萄
但凡见到大足石刻的人,没有不惊艳和讶异的!在生命中一个缘定的时辰里,我站在大足宝顶石刻,心醉目眩,我不知道该撷取哪些词汇去描述内心的感触,那层层叠叠、凹凹凸凸、大大小小、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高高低低、远远近近的造像群,如“清明上河图”那般一一呈现于眼前……而当我再次站在国画家张涌以大足石刻等巴渝摩崖石刻造像为母本创作的“巴风宋韵”组画前时,又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中穿越历史光年,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召唤,品读那一幅幅“精雕细琢”的画作,静心聆听佛与佛的低语轻诵,感悟佛菩萨对众生的开示。

一束自然的天光从洞窟上方凿出的天窗中斜射下来,祛除世间阴暗冷寂,菩萨垂目沉思、神态安详,洞悉世事万物,汩汩流泉,涓涓细流,菡萏错落,彩云飞天,动静相宜;拓片般的轮廓幻影再现大足石刻造像历经岁月沧桑,从而巧妙地将石刻的局部风化、彩绘变色表现出来,营造朦朦胧胧,似梦非梦的境象。
1999年12月,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3届世界遗产大会给予了大足石刻三条评语:大足石刻是人类天才的艺术杰作,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密宗,与中国的道教和孔子儒家在大足石刻造像中三教合一,首次形成了影响很大的三教和睦相处的现象;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兼收并蓄的现象,在大足石刻这一特殊的艺术遗产中得到了具体而形象的表现。
无疑,大足石刻是崖壁上永恒的丰碑,因此,它的独特性和包容性也是引得张涌深度思考的因素,大足石刻不仅有典型的宗教教化意义、还有历史典故、民间故事,不仅有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造像、千手观音、“华严三圣”、“十二圆觉”等组雕,还有柳本尊行化图造像群、父母恩重经变相造像群等,如吹笛女、养鸡女等很世俗,很亲民,具有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所以说,大足石刻不是冰冷的哲理说教,而是有情感和温度的。
因此,“巴风宋韵”组画的立意不仅需要深度和广度更需要高度,如何将巴渝地区,包括巴蜀地区底蕴深厚、造型精美的佛像造像用创新性的艺术表达出来?为此,张涌从构思到完成耗时两年时间。

最终,他采取了钩描、拓印、泼彩等混合手法来展现造像沧桑、厚重、斑斓的质感,所以画面即是模糊的混沌印象,同时也是清晰的情感表达,他的构思堪称绝妙,将有限有形的造像融入无限无形的想象之中,形成画者和观者的互动,整组画作独树一帜,刻画精细、水色交融,令人耳目一新。他将“浓墨重彩”运用得完美自如:那浓厚沉稳的泼墨和耀眼靓丽的泼彩的强烈对比,浓墨的黝黑与天青蓝、孔雀绿、朱砂红、琉璃黄等暖色形成强烈反差,明暗之间色彩的冲击是对视觉的拓展、对情感的代入;亦可以说是“墨”表达诸佛菩萨的历经世事,永恒寂静,“彩”表达万事万物的变幻多彩,瞬息万变;亦可以说是“墨”彰显厚重的历史与“彩”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对话,从而代表现实与理想、理性与感性的交融碰撞。
“巴风宋韵”组画在审美上依然从传统中走来,它也表达了一种传统和现代的交织,它既有“江南杏花春雨”般的南方文人意趣,又有苍凉雄奇的大西北敦煌石刻的厚重斑斓。同时,它又具有自我的独特个性和创新,因为受各种新的物相图示或者说艺术家多年的一些观察结论,对国画创作进行了自我突破,因此这组画既有人文山水、意象山水,也有意象幻想、斑驳苍凉。

汪曾祺曾先生在《四川杂忆》中写到大足:“大足石刻年代较晚,主要是宋刻。石质洁白坚致,极少磨损,刻工风格也与云冈、龙门迥异,其特点是清秀潇洒,很美,一种人间的美,人的美。”
“巴风宋韵”组画很美,既有宗教情怀、人文底蕴,又有诗意勃发、情感表达,是冷静与激情的统一、传统与创新并存。它布局空灵,风格迥异,刚柔并济、有骨有肉,既彰显出“巴风”的力量,令人心生敬畏,又具有“宋韵”之神秘之美、飘逸之美、沉静之美、留白之美、古韵之美、墨彩之美、水色之美……令人心生欢喜。
细细品读“巴风宋韵”,静心冥思,您会心生何种顿悟?
延伸阅读
张涌,民盟重庆市委会原二级巡视员、《重庆民盟》原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重庆民盟画院执行院长、重庆国学学会副秘书长兼国学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重庆书法家协会会员、江津诗书画院副院长。 坚持国画、散文、传统诗词创作。国画作品数十次参加全国及其他省级以上展览,入选“庆祝《延讲》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中国美协主办)、第二届全国“恽南田艺术双年展” (中国美协主办 ,入会资格)、第11届西部大地情全国美展(中国美协主办)、“重温经典”第五届全国山水画展(中国美协主办,入会资格)、纪念《延讲》发表80周年全国采风写生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红岩清风——全国廉洁文化美术作品展(中国美协办);论文入选全国美术高峰论坛(中国美协主办,入会资格);美术作品获第20届重庆市美术书法摄影展一等奖。散文《为乡村架一座致远桥》获重庆市散文学会全国征文一等奖,散文散见于《群言》《重庆晚报》等,旧体诗刊发于《诗刊》《星星》等。
作者简介:
郭琳,笔名葡萄,作家,小说家,重庆市作协会员,江北区美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