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线女
1
从空中俯瞰,它像一艘大船,船头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遇雨击雨,遇雾穿雾,勇往直前,仿佛从来不会停止。
2
其实,它早就停下来了。那些沿着陡峭的,弯弯曲曲山路盘旋而上的,挑着或者背着稻谷、小麦、油菜的人们,或汗流浃背,或满脸堆笑地把自己的粮食放在大秤上称好,倒进分好类的粮仓的场景,已经成了历史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时间的肋骨上了。
回龙粮站,站在青龙山下,在粮站坡的坡顶。
被蒙上了厚厚的灰,
被磨损,
被闲置,
旧身体很旧;
旧骨头,也很旧;
很多年过去了,蜘蛛们在屋角织网,燕子们在屋檐下做窝,地上的青苔换了一茬儿又一茬,那段时光真的不见了,我们甚至都没来得及叹息。
3
还好,每一天都有改变,父辈们在老去,孩子们在长大,一代一代的老家人,像高粱苗变成高粱酒,像黄桷树的新芽变成老树枝,一圈一圈地壮大,一截一截地长高。
还好,青砖,黑瓦,穿斗房,没有消失。修一修,刷一刷,补一补,贴一贴,它们就有了新模样。
红灯笼,老酒缸,百姓舞台,标准化功能室,不假思索地跃过时光的短板,成了新时代文明的风,吹过旧粮站的旧,红高粱的红,白乌鱼的白,黄秋葵的黄,吹过回龙干巴牛肉的香,和英雄杨国良的魂,落在大地上,落在古老的回龙场的场里。
4
黄桷树也是被风吹过的。
她像精灵,拍打着枝繁叶茂的翅膀,在悬崖边上,在回龙上空,翱翔。
几个人才能合抱的树干上,有疤痕,有虫眼,有罅隙,但又有新芽,仿佛我们的身体,仿佛我们的生活。
她是强者,无论砂砾,岩石,水泥地,或者垃圾堆,那硕大的根,都能深深地扎进地里,稳稳地站在大地上。
有光的时候,她翠绿盎然;
暴风雨袭来,她傲然屹立;
落寞和孤独,遗弃和伤害,像黑夜一样漫长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又默默;她坚信,只要活着,才有无限的可能。
5
旧粮站已成了回龙历史的一部分,有时它的销声匿迹只是另一种存在的方式;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就是它活在当下的状态;
也许,很多年之后,它又会以另外的样子活着;
只要活着,就是好的,我深深地知道,正如我深深地明白——
故乡是一个沉重的词语,有进,有退;有好,有坏;有盛开,有凋零。
故乡是我最放不下的亲人,有遗忘,有开始;有停顿,有发展;有变迁,有阵痛。
故乡是一颗永恒的星辰,指引我的生命,从起点,终将又回到,我的终点。
作者简介:红线女,本名何小燕,70年代生,出生于大足区回龙镇幸福村9组,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发表诗歌千余首,出版诗集《大千大足》《纸码头》等,大足区融媒体中心编导,主创纪录片《一龛一说》和系列专题片《诗韵棠城》。多次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重庆市委宣传部、市作家协会、市文委、市记者协会、市文学院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