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平
心中屡萌前往重庆铜锣山矿山公园一探究竟的念头,却因个人驾驶技能所限,加之公共交通未能直达,致使这趟旅程迟迟未能成行。近日来,重庆淫雨霏霏,而今日晨光初破,阳光自屋后悄然升起,难得的一个明媚日子。早餐过后,我毅然踏上了前往铜锣山的旅程。
我乘坐轻轨十号线至渝北广场,再换乘555路公共汽车至皮革城公交枢纽站,随后转乘838路至旱土站,最终搭乘998路公共汽车,一路辗转,终于抵达了铜锣山的怀抱。
沿途风光,尤其是接近铜锣山的路段,山峦起伏,公路如蛟龙般蜿蜒盘旋而上,形成一道道壮观的“之”字形弯道。车辆颠簸间,我不禁心生疑惑:难道真的是山越高,矿藏越丰?或许,正如古语所言,无限风光在险峰吧。
抵达景区,一块镌刻着“重庆铜锣山矿山公园”几个大字的巨大招牌赫然入目,其旁便是著名的8号矿坑。步入观景台,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翡翠般的湖泊静静地躺在楼房与峻岭之间,青山与楼宇倒映在碧波之上,宛如一幅动人心魄的山水画卷,令人心旷神怡,陶醉不已。我变换着角度,无数次按下快门,试图捕捉这份美丽,却深知镜头下的影像远远无法尽述湖泊的绝美。
据史料记载,重庆铜锣山的矿产开采始于明清时期,而二十世纪80年代则是其大规模开采的时期,开采面积一度达到十数平方公里,日产碎石上千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2012年,渝北区毅然决定关停全部采矿企业;2015年,铜锣山废弃矿坑的生态修复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文旅项目与景观提升工程也相继展开。如今,重庆铜锣山矿山公园内已拥有41处石灰岩矿坑遗迹,其中形成湖泊的水矿坑多达十二个,而8号矿坑,不过是这壮丽画卷中的一抹淡淡色彩。
继续前行,一个巨大的深坑赫然眼前,宛如一个巨大的漏斗,这便是令人叹为观止的7号矿坑。坑底,一片碧水与公园相映成趣,左右峭壁间,步道蜿蜒而下,直达坑底。环顾四周,山体上仍留存着当年采矿的斑斑痕迹,那是工人们用汗水与坚韧凿下的印记,也是大地留下的累累伤痕。
在7号矿坑的反面,又是一处水矿坑。唯有入口之处稍显平缓,其余三面皆是因开采而形成的陡峭崖壁。坑底,几座小山丘因开采而留,湖水环绕其间,化作一个个小岛。小岛之间,湖泊独立,宛如一只只盛满翡翠的玉碗。浅水处,湖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生姿;深水处,则是碧绿如潭,稠密如炼乳,令人不忍触碰。
四周山峦起伏,绿树葱茏,郁郁葱葱。公园之内,鲜花盛开,繁花似锦。三角梅如火般炽热,红枫热烈如火……
重庆铜锣山矿山公园,既是一座独具魅力的矿山公园,又是一个山水相依的生态乐园。它的建设,正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矿山公园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治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让“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如今的铜锣山矿山公园,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
四十一个矿坑,犹如四十一部史书,记录着渝北区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城市变迁的沧桑岁月。而十二个有水矿坑,则如同镶嵌在铜锣山脉上的一串串璀璨珍珠。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湖泊,在绝壁环绕之下,湖水斑斓,宛如一幅幅绝美的琉璃画卷,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有游人称赞道,铜锣山矿山公园堪比“小九寨沟”,我深以为然。
(作者系重庆市报告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