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小玉 谭丹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奖的亚洲女性,韩国作家韩江走入大众视野。诺奖给她的颁奖词写道:“充满诗意的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她揭露了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小说《素食者》尤为典型,这本书在2022年获得了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奖主席博伊德·唐金称赞道“这本凝练、精美而又令人不安的书将长久萦绕于人心,甚至潜入读者的梦中。”书中的女主人公英惠,让人联想到卡夫卡小说《变形记》里变成了甲壳虫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素食者》中的英惠变成了植物,永久地扎根于地底,不悲不喜、不破不立,植物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有着动的性质,而植物则是无悲无喜,长久地静静地站在那里,这意味着英惠最终冲破了欲望之躯,摆脱了这个淫秽的世界,从而让自己的灵魂获得新生。

一、拒绝吃肉,隐射现实生活的压抑
第一部“素食者”,经历噩梦之后,英惠突然开始拒绝吃肉,拒绝为家人准备荤菜,这是一个关于各种各样脸的梦,这些脸或许是一个又一个受英惠压迫或是压迫了她的人,吃与被吃在英惠的梦里得到了真实的体验。萨特说:“不经意间的梦境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恐惧”,梦是现实的反映,英惠在日常的生活中得不到任何快乐,幼时受父亲的暴力打压,长大结婚后受到丈夫的冷暴力。
英惠在儿时曾被一只狗咬伤,然而这只狗却被车活生生地拖着跑死了,最后这狗肉被他们一家人分而食之,小时候的英惠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口中念着“我不在乎,我一点都不在乎”。一个人在撒谎时才常常会反复重申,这反映出英惠内心的善良,她的心里十分在乎这一条弱小的生命,但她却不敢反抗,这只狗在多年后也进入到英惠的梦中,成为了一张张具象化的脸。
结婚后,在丈夫眼中,英惠就是最平凡普通的一个女人——温顺、懂事、事事为他着想,且“经济实惠”。丈夫需要的不是一位“妻子”,而是一个保姆、一个固定的发泄对象。长期的冷暴力加剧了英惠的精神负担,“一望无际的黑暗,所有的一切黑压压地揉成了一团”。于是在一天晚上她觉醒了,决定向世界宣告自己的不满,从不吃肉开始,这个肉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暴力的象征。人类不吃肉是难以生存的,肉都来源于动物,动物和人类一样是具有灵性的生命,吃肉也是在吃掉我们的同伴,施暴于我们的同伴,所以英惠选择吃素就是在反抗当代社会的隐形暴力。
生活中,我们都处在英惠这样的境地里,我们无法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无法看清自己的所思所想,对比之下,英惠则是清醒的,在充满肉欲的烟火世界里,英惠活成了反抗传统肉欲与烟火的符号。
二、选择出走,深谙人性灰暗的底色
第二部“胎记”,英惠的丈夫无法忍受妻子的怪异,于是提出了离婚,与其说是丈夫提出了离婚,不如说是英惠选择了出走。在他们的婚姻中,丈夫其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是英惠撑起了这一段婚姻,一旦英惠选择了不再维持,这段婚姻也就没有了继续的必要。这时,一个集艺术与疯狂于一体的男人——姐夫,在英惠的世界中激起了涟漪,如果没有这个人的出现,英惠的生活或许真的可以归于平静,但正是这样一个打着艺术之名,加剧了英惠的精神疾病,使她对于人类社会彻底失望,彻底将自己“树化”。
姐夫在英惠的身上画出了一朵朵花,青色的胎记仿佛拥有了无限的生命力,这样一幅画面本应是很美的。姐夫在英惠身上画了还不够,还想要这朵花结出果实,于是有了后来那“疯狂”的一夜。这一夜使她“摆脱”了梦的困扰,她真正明白了世界恶的源头——是这个世界上无数的吃人的人。
在“胎记”这一章,英惠从糟糕的婚姻中出走,她的内心在不断地强大,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在进一步完善,这种完善毋宁说是一种失望到了极点,从而加剧了精神上的疾病。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曾言:“没有比赋予疾病以某种意义更具惩罚性的了——被赋予的意义无一例外地是道德方面的意义。”英惠的这种树化其实就是这种充斥着无数意义的疾病,但是这也意味着她在不断地追寻着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追寻着人生真正的意义。有读者在读完本书后写道:“《素食者》是极致的暴力与美,也是极致的压抑与解放。”在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其实折射出的却是人性的底色:欲望、占有、暴力、抛弃、反叛和解放。
三、摆脱淫秽,把自己变成一棵树
第三部“树火”,英惠把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在经历与姐夫的丑闻后,病情加重,父母抛弃,姐夫潜逃,英惠开始走向“发疯”,她逐渐把自己“变成”一棵树,成为植物一样的存在,只需要阳光和水,不需要任何交流与思考。后来,只剩下姐姐照顾英惠,姐姐成了叙事主角,叙述着英惠一步步走向新生的过程。
姐姐不能理解妹妹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反而认为妹妹这样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当姐姐真正克服了内心对于死的恐惧,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世界的荒诞之后,她理解了妹妹为变成一棵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感受到了妹妹所受的痛苦,妹妹一句“我为什么不能死”叫醒了她。当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已经失望透顶,没有任何留念之后,为什么不可以自由地选择去死?萨特曾说:“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姐姐在看着妹妹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重新审视自我,渐渐地她理解了妹妹“不是不想活下去,只是不想像我们一样活下去”,不想像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一样如行尸走肉般活下去。
后来妹妹再一次面临被强行喂食时,姐姐做出了与上一次完全不同的举措,这一次她选择站出来反抗,阻止其他人为了“拯救”妹妹生命而做出的强迫行为。她选择尊重妹妹的自由,与这个世界的荒谬相抗衡。当一切尘埃落定,姐姐也获得了新生,姐妹俩都如飞鸟一样飞向了广阔而自由的天边。
“数不尽的树木变成了波涛汹涌的树海”,一场烈火燃烧了一切。姐姐也是一个备受压迫的人,但是姐姐和妹妹不同,姐姐作为一个母亲、家里的长女、长姐,她还有自己的责任,需要抚养儿子、照顾妹妹,有着无法摆脱的社会性,姐姐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觉醒,不断地领会到妹妹的痛苦,妹妹在躯体和灵魂上重获了新生,而姐姐由于无法摆脱的责任只能在精神上获得解放,姐妹二人都向读者展示了树火的含义——“树是熊熊燃烧的绿色火焰”。绿色象征着生命,一棵棵树是一位位女性,希望所有女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意义与价值,敢于反抗暴力,勇于拒绝不合理要求,去寻求自己灵魂上真正的自由。
三毛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树就是这样沉默着、生长着、自由着,英惠向往着向高处生长,不断地逆风而行,去寻找灵魂的自由。愿世上所有的女性都可以直面内心的恐惧,敢于诉说自己的需求。敬英惠和仁惠、敬自由、敬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