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数字评论·文艺本体·优质作品——“重庆市首届基层文艺评论大会”三探讨
2024-11-14 11:15:20 来源:重庆文艺网

11月9日,由重庆市文联、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宣传部主办,市评协、涪陵区文联、区评协承办的重庆市首届基层文艺评论大会在涪陵召开。会议很圆满,内容很丰富,讨论也很热烈。

如何进行数字评论建设

日前,中国文联印发《全国文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工作规划(2024—2026)》,以信息化驱动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文化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大局。

当下,数字时代已然进入快车道:信息膨胀、数据扩张、产业升级,数字经济下的文艺评论数字化是未来趋势。如何进行数字评论建设:搭建数字空间,打造数字创新,构筑安全屏障,实现全球共享,建立数字文艺评论的生态文明。成为本届评论大会热议话题。

互联网思维

推进资源优化整合,重塑思维理念,将优秀人才、优质内容、优势资源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评论者要做到“三变三改”:变传统思想为当代思考,改进内容生产,推动正能量产生大流量;变传播效力为推广效能,改革宣传方式,激活大数据布局高智能;变话语方式为国际文风,改立评价体系,发挥信息化驱动全球体。

数字化赋能

未来是数字空间的竞争。探索在数字中国战略引领下,在加快打造重庆新时代文化强市新格局下,文艺评论如何以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融入文化发展。到底数字化赋的是什么“能”——赋能量。数字化将大大提高评论参与度与传播力,受众将更加重要,从而推动人的价值创造;赋数据链接。以云思维服务应用场景和文艺现场(后文将提及),以数字化转型驱动表达体系生产方式;赋数字转型。互联网3.0时代,信息从互联、互动变为创造、参与、体验,平台、作者、受众的黏性将更强。

AI承受之轻

如今,AR、VR、ChatGPT、Sora、元宇宙流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互联网移动化和社交化,人工智能从云端走向终端。所有人都在问一个问题:人类的科技创造能替代自我艺术创新吗?

一方面。技术革新带来了数字应用。通过大数据汇总监控,及时预警文艺事件及社会走向;通过分析留言、点赞、浏览、跟帖,研判受众喜好,协调数字社会发展存在的热点和控点;通过数字管理,兼顾数据治理文化生态,特别是舆论监管以反映高质量实践成效。

但另一方面。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比较与共生,对话与整合、叙事与解构。更进一层思考是“跨界艺术”的社会发展问题,即作品是否具有人文性(包括精神和关怀)、创造性(包括创意和继承)、表现力(包括温度和理想)。最终,文艺评论的目的始终是繁荣文艺事业,实现社会进步,促进人的自由且全面发展。

文艺评论的本体是什么

本文讨论的文艺评论本体是个宽泛概念。包括场域、主角、立场、载体和品格。

场域即文艺评论现场。作为文化产品,文艺评论存在不同的应用场景。面对应用空间的多元化和移植再造,市文联副主席、市评协主席、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段运冬说,评论者对社会现场的介入要深一些,再深一些,有些转化虽遇阻力,但要适应文化发展需要。

主角即人民评论人民评。首先,评论者的队伍不仅是专业评论(包括高校、研究机构)的“高、精、深”团队,也包括来自广大基层、民间的“大众评论者”。其次,评论的对象永远是人民。人民既是发现的主体,也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立场即服务社会的功能。评论者要明确自身对社会文化负有的责任,包括对艺术领域的守望之责,对人民审美的引导之责和对美好生活的塑造之责。

载体即传播平台。生产力变革导致信息技术全新转变。智慧时代,社交媒体、评分网站、实时弹幕、短视频评论区等新兴大众媒体样态与类型,成为培育和传播社会价值观的直接载体,这也成为基层文艺评论即大众评论的主战场。

品格即“评论自律”。坚守独立品格、坚定评论自主,其中包括文化消费和文艺评论的升级、评价。坚决杜绝评论陷阱,包括红包、歌德、人情、捧杀和垃圾、快消、流量等评论,获得独立话语权,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

优质作品的标准有哪些

智慧时代,数字世界与物质世界合而为一。“AI+3D引擎”成为社会生活助力器,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必然带来作品升级和层级评价。因此,优质评论应具有“五感”。

意义感。如同生活的松弛感、工作的希望感、学习的幽默感和奋斗的仪式感。优质评论带来的意义,除了治愈,还有作者的“小心思”“小细节”,独特的叙事结构与真诚的情感表达会带给阅读惊喜。进入新世纪,消费主义盛行、大众娱乐深入、网络文化崛起,令信息频率呈几何式增长。而大量“道系生活哲学”的平常输出,躺平、适应、反弹、利用,受众的神经刺激变得不再敏感,因此,有惊喜的作品无疑是注意力的角逐和观点的交锋。

品质感。优质评论有三大价值:①功能价值。第一:价值观正向;第二,良性社会导向;第三,优质信息输出。②情绪价值。生产力变革的下半场,卷的一定是情绪共鸣,好的评论是一种向上社交。社会舆论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声音的多频道化和集中性很容易导向大众情绪的趋同。优质评论重在共情叙事和共情体验,而不全在评论。③资产价值。即文化价值。文艺评论需要品牌吗?中国声音、中国方式、中国体系,这就是品牌,当今中国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是向国际传播中国式文化生活方式。

满足感。在哪里去找价值观同频的人?——在新媒体平台评论区、弹幕里去找!因为选择所以寻找。这里提出一个概念——社群和链接。文艺评论作品本身就是观念产品,它链接的是读者受众即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和共情。如今,AI也能写评论。但AI目前绝不能链接创作主体的批评力想象力构架力与受众的爱的能力。

舒适感。包括安全和趋同,打造健康粘性关系及半径度。在文化供给已然多元化当下,评论自理与评论自洽成为主角。舒适感的获得在于获取能量和身心愉悦。1.能量。与其说读者从文艺产品中获得知识和信息,不如说获得是背后的正能量,从而在私域领域比如通过分享微信朋友圈造成用户裂变,扩大评论作品覆盖面,进而传播作者或者表达群体的价值观,且这种表达呈阶段性或长期性。2.悦己。如今,自我感受与自我实现越来越体现人性的释放。作为文化产品消费,读者永远都是为自己情怀买单而不是为作者买单,追求自我感受优先,不纠结、很自我,特别是00后,这体现在阅读量、转发率和打赏榜上。

美学感。评论美学赋能。这里提出一个概念,“经营关系”。文艺评论作品的输出方和输入方,非自上而下的关系,而是互动关系,且在互动关系中形成“秩序”。受众除了接收内容,找到适合自己的触点外,获得文化享受、美的体验与感受,不是欲望,而是一种生理和心理高级别的极致需求。

心中有光、脚下有力。相信第二届基层文艺评论大会思考还将继续。 

文/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