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看常家河山楂小镇,看什么?
2024-10-21 17:20:11 来源:华龙网

文/常克

看一个地方有没有发展变化,除了看数据对比,其实最直观的看点,就是看当地人是不是乐呵呵的,经常都有笑脸。

原因也不复杂:爱乐爱笑的人,日子基本上不会差。

这个道理,直白、浅显、通俗易懂,是我前不久陇中之行的最大领悟,我因此也记住了一个小镇的名字——

甘肃,通渭县常家河山楂小镇。

我所知的这个山楂小镇,已经完全不是大众印象中又干又瘪的黄土高坡,那已经成为过去时;眼前郁郁葱葱的林带,花叶含香的产业园区,我遇见过的农屋与村民,他们现如今的生活景致与精神面貌,用春风拂面来表达,相当贴切。我的所见所闻,大有江南山绿水亮的清莹,山楂树下,果园菜棚,村头街角,和当地人只要提起跟山楂相关的话题,他们的脸上立时就会笑嘻嘻的,眼睛闪光,给你聊起现如今有活干有钱赚的舒坦日子,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就活色生香地盛开在脸上,既不掩饰,也没夸张。

常家河这地儿,发生变化的节点出现在2018年底。

之前是贫瘠,随后叫传奇。

贫瘠和传奇,这都是我“翻译”过来的意思,原话出自我采访过的两位村民。

一位叫马启明,是常家河镇南河村人,年龄在五十六七岁的样子。我问起他山楂小镇在2018年前后的对比,他顿时就乐了,给我讲了很多,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以前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完全就是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大伙穷得都往外面跑到处打工,现在嘛大变了,简直就跟神话一样!

马启明告诉我,因为穷,很多年来他辗转在省内省外好多个地方打工,直到2018年县里下决心要在常家河镇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才回到村里。“现在我们是每天按时上下班,每个月都领工资,又可以照顾家庭,又你能够抽时间干自家的农活。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谁还愿意跑老远的外出打工啊?”说完,又是一阵舒心的笑。

让我意外的是,马启明进步神速,三年前就已经当上了玉木耳栽培基地主管,成了德源祥产业园举足轻重的技术能人。

末了,马启明用一种特别敬重的语气给我说:常家河有今天的变化,真的要感谢常总啊,常家河的人,没有不夸他心眼好的!

我采访的第二位村民,叫张云轩,今年53岁,常家河胜义村人。2018年之前,他也是到处打工,后来在山楂小镇打造的第一时间回到村里,两口子都一直在山楂园上班,之前他对山楂栽种完全不懂,现在已经成长为山楂园区的一名负责人。

张云轩连连感叹,说怎么都想不到家乡会变得这么好,还成了旅游景区,下至青壮年,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只要愿意都有活干。

我了解到的情况是,现在村民在山楂小镇上班,每月的工资待遇,女的两三千元,男的三四千元,有些岗位还会更高。

难以想象,这可是在家门口啊!

“农忙的时候,像拔草、种豆子、摘山楂果这些轻松活儿,老年人特别欢喜,每个月也能拿到两三千的工资。”张云轩说这话的时候,也是欢欢喜喜的。

聊着聊着,也是跟马启明一样,情不自禁的就说到了常总。

常总,常海增,生于1967年2月,现在是甘肃锦华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优秀农民企业家,但是40多年前,他只是一个仅读过小学三年级的苦孩子。

常海增是土生土长的常家河胜义村人,小时候家里很穷苦,十岁才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交不起一块五毛钱的学费被迫辍学。15岁那年,他离乡背井外出打工,小小年纪就经历艰难困苦,更惊险的是曾经还有四次生重病和遇险,他自己后来说,每一次都是死里逃生。从1982年起,他辗转在各个建筑工地打小工,凭借吃苦耐劳和守约守信找到一碗饭吃,21岁的时候当了带班班长。

从1989年第一次组建外包工队,到1998年锦华建业公司成立,再到2011年发展壮大为甘肃锦华集团公司,40多年漫长的翻山越岭,常海增的朴实与眼界成就了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跋涉。他和他的团队在房屋建筑、地产开发、幼儿教育、医疗事业、物业管理、社会公益等行业与领域都播洒了心血,也收获了成果。这当中,动议于2018年底、始建于2019年初的常家河山楂小镇田园综合体犹如一个童话,在黄褐与干枯的土地上演绎了筚路蓝缕和峰回路转,成为在甘肃乃至全国都有标杆意义的乡村振兴典范之作。

在通渭县委、县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常海增在家乡常家河镇进行产业规划和投资拉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父老乡亲。

以先后成立的福兴德农牧林专业合作社、德源祥产业园和定西陇中常河文旅公司为主要开发节点,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型、生态农业为基、农村电商为要”为开发理念,以2019年4月17日种下第一棵从山东引进的山楂树为标志,不到六年时间,昔日沟谷纵横的黄土高坡居然绿树成荫,山楂小镇的美名传遍四面八方。

靠着不懈坚持,常海增通过投资打造山楂小镇带动乡亲们共同摆脱贫穷落后,有两个数据特别说明问题:为当地农户创造就业岗位240余个,让附近村民380余人在山楂小镇成了上班族。

时至今日,山楂小镇已经形成了“一带一环三园五区”的精品示范乡镇和精品园区,小镇初步实现了集农业种植、畜禽养殖、休闲度假、乡土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特色产业+观光旅游”的产业成果,成功打造了黄土高坡上的万亩山楂园奇观。

需要划重点的是山楂树。

据我所知每棵树均产山楂50斤,年收益可达2100万元。在干旱缺水的常家河,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常家河山楂小镇综合布局萌宠游艺、山地观光游览、传统文化体验、智慧农业示范、游客综合服务等园区化的沉浸式体验组团,以特色旅游产业板块的规模化培育和开拓发展,逐渐形成了通渭县“一城十一大景区”中的重要景点,已经举办了六届通渭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乡村文化旅游节。

看着火红的山楂果,年过八旬的甘肃省杂文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作家吴辰旭老师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写下美丽的诗句:“在一次大雪纷飞中偶过小镇/一簇簇火焰红得我心跳/噢!这中国红/在瘠薄的黄土地上/它正改变着世界对黄土的定义......”

甘肃省杂文研究会会长郭月明老师在谈到山楂小镇时,动情地说:“在陇中,像常海增这样一批‘领头雁’的人生经历有很多坚强、坚韧、坚毅的传奇故事,他们艰苦创业,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的典型事迹值得颂扬和礼赞。”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常海增的历程都可圈可点,他也因此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

常海增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殊荣,参加了2021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这是他众多荣誉中最令他珍视的光荣与责任。

年复一年,吃过各种各样的苦,遇到过各种难以想象的难,常海增成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只不过,我更想弄明白的是,他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只是吃苦耐劳、有企业家天然禀赋、抓住了机遇就能够概括的吗?

下面这三个细节,很能够说明问题。

七月下旬的“全国著名作家陇中行”采风活动那几天,全国杂文联席会副会长、《求是》杂志社原评论部主任李下老师曾经当面问过常海增,你这么大的投入,什么时候能收回成本?常海增笑着答道:“这哪能收回成本!我也没考虑这件事,只要乡亲们有事做,有钱赚,过上好日子,我的愿望就满足了。”

也是在采风的头一天,我被山楂小镇游客服务中心一侧的孝悌公园吸引住了。24个传统孝悌故事,精巧雕塑的一尊尊石像,巨石和廊道间“孝行天下”“目击道存”的书写,处处都透露出常海增对传统文化的虔敬,对父老乡亲的那一份真情流露,慢慢地看过去,你会感应到他骨子里的那份善良。

另外一件事,在甘肃著名作家王长华的报告文学“乡村振兴,‘新三驾马车’不可或缺”中,记录过常海增的这样一段话,是他在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后说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你想想,全国有多少身家过亿的企业家,关键是你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

善良、诚恳、总想着回报社会,然后才是企业家的睿智与战略眼光,我这样来还原常海增。

尤其是善良。

这是常海增性格和禀赋中最显著、最生动的投影,也可以说,这是他人生的底色。

熟悉常海增的人都知道,他是从吃苦开始出发的,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跌宕起伏,精彩与惊险并存,他拥有后来的财富,极其不容易。

但更其不易的是,常海增拥有的最大财富,却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善与回报。

善与回报,四个字,这就是常海增的秘诀。

无论是年轻时的常海增,还是中年后的常海增,无论钱少还是钱多,与人为善一直是他的本色。尤其在他取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乃至N桶金之后,他的善意可以说无处不在,这从他后来办优质幼儿园、办有口皆碑的医院、办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坚持支助数百名困难儿童和大学生上学、坚持给远近贫困老人送钱送物等等工作和生活日常中,都可以找出若干。我在想,这样的善举绝不是大富之后的应景,这是一个人站立起来之后,对身边人和远处的人自然而然的关心与帮助的那种内心涌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心眼好。

善与回报,企业家的坚韧与战略眼光,此二者交互与叠加,帮助常海增获得了神奇的嬗变。

以岁月的熬炼作为积淀,生活的困厄与生命的华光集于一身,这是我们眼前的常海增。这是真实的,似乎也是梦幻的,但无论如何,以带动常家河山楂小镇成为故乡最大辨识度的常海增,他憨厚的笑脸,从未改变。

见过常海增的人,绝看不出他身上苦尽甘来、大富大贵的骄奢之气,倒是他一说一个笑的朴实简单,给人印象极深。他说话的语气是诚恳的,他的笑容是憨厚的,他在关心你的时候那种真心诚意的三言两语,让你感觉到他就是我们至爱亲朋中的一个,他就是前辈或者晚辈,兄长或者小弟。

善与回报,常海增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样赢得优势的,如果要我来提炼他的团队企业文化的话,我觉得这四个字是核心,是取胜的秘诀。

当然恐怕常海增从来都不知道,原来自己有这样的一幅画像。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话我们听说过。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这话我们也都知道。

我们不知道的是,一个叫常海增的甘肃企业家,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把人场和商场的道理体悟得简简单单,又轰轰烈烈。

所以我想说,常家河山楂小镇有今天的产业规模和影响力,发展进程中的胆魄、时机、智慧等诸种因素缺一不可,但在我看来,真正的顶配一定是决策者以及执行团队心有善念,眼有宏图,说到底就是有大情怀,那里面很多精神层面的特质让人忍不住要去挖掘,更多的人会从中领悟到自己最需要的人生价值观。毫无疑问,这一点恰恰也是我们解读山楂小镇的核心点。

全国杂文联席会会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蒋元明老师忍不住这样感慨:“一棵山楂树,引来一个产业。一个常海增,带动一方脱贫致富。”

著名词作家冰洁在他新创作的诗歌《只为山美水美——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常海增》中不吝溢美:“你的世界/只有善良,只有勤劳/你的人生/情永不老,爱比天高。”

一个人感念故乡对他的滋养,一个曾经贫穷的村庄正在奇迹般地发生改变,成为定西乃至甘肃的乡村振兴亮点,这不是偶然的。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中西文化融合交流的先行者,各种文化遗存蔚为大观。

从2024年7月21日至27日,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历史文化深厚的定西,在榜罗镇学习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拜谒威远楼、李家龙宫、夷齐古冢、渭河源头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存,参观甘肃中医药博览园、南屏山生态景区、洮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岳麓山景区,考察元古堆乡村巨变和常家河山楂小镇乡村振兴产业带的快速发展,深感从远古走来的这片土地恢宏壮阔,不愧为中华大地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丰沛而神秘的宝藏之地。

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每一个地方都是神奇的,浑厚的,那种连绵的黄土高坡和气度雄远的万古长风不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区域风貌气质,而且通过恒久的历史积淀,塑造了中国西部那种朴实、豪迈和睿智的人物秉性,这一点尤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每一天,我们都在靠近各种故事,有些还相当传奇。

比如通渭的常家河山楂小镇,比如常海增还有他的伙伴们,他们的筚路蓝缕,是崎岖山道上的艰苦奋斗以及不断破局。

一个山楂小镇,一条常家河的日夜流淌,由此来切入进行当地改革发展的观察,这为本次大型采风活动提供了多角度的文化发现与思考。

陇中这片悠远而广博的土地滋养了无数人,你从他们身上,甚至可以感受到远古文明和先民智慧的点点滴滴的印迹。

话到这里,我想起了那天马启明无意中给我聊起的一桩偶遇。

大约半年前的一天,马启明在上班路上碰见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老人家似乎认识他,主动打招呼,笑眯眯的说:“我都七十多岁了,每天还能够到园区来上班,干活轻轻松松的,每个月还拿工资,我的福气真是好哦!”

我问马启明,你知道老奶奶的名字吗?

马启明说,不知道,只是眼熟,附近几个村的人好多都在山楂小镇干活,男女老少都有,我也记不全啊。

看常家河山楂小镇,看什么?

就看这里,看一个人,看一群人,看他们的憨厚与坚韧与情怀,看他们生命中的善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