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德奉(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炎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所涉人物众多,而我不曾细究,也难以细究。此文仅从大略角度,宏观角度,有影响力的角度,且选择长江流域人物进行简要叙述。
《史记》与别的史书不同,既然是纪传体,故本以人物为主,且对人物有着力叙述,这是纪传体史书本身的特点。但是,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多年。三千多年来,有无数人物需要载入史册,当是皇皇巨著所不能承担者,何况只有50多万字的《史记》?也正因为如此,《史记》所选人物,自是对历史有巨大贡献者,而这些人物也是要筛之又筛,选之又选,或者合传,或者文中略述。即便如此,要将《史记》中所涉人物细加研究,哪怕做一些统计,都是一件难事。但是,如果从130篇文章的篇目上着手,则较为容易。故此,我便也弃难从易,仅从篇章题目所及人物,略加论述,以达笔者之目的。
再则,笔者近年着重于关注长江文化,故又着力于关心《史记》中关于长江文化的内容,人物却是反映这一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择其长江流域中人物而加以简述,是为此文之要。
从《史记》篇目上看,十二纪中,有6篇直接涉及长江流域人物,即卷六至卷十二,占十二纪的一半。三十世家中,有15世家直接涉及长江流域人物,叙述人物28位,其中《楚世家》未计入,应占总量一半以上。七十列传中,直接涉及人物的有54篇,余者为地域性、类别性列传。在54篇人物列传中,涉及长江流域人物的有16篇列传,占总量的三分之一,直述人物18位。
从上述长江流域人物比例可以看出,纪和世家中人物比例较高,这也与司马迁略远详近的写作原则有关,加之,司马迁为汉时人,对汉有特殊情感,再加上司马迁本是汉史官有职责所系,故对汉兴以来事迹、人物记载较多。而列传中长江流域人物比例较少,是因为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秦以前的政治、军事、文化重心并非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主体,长江流域人物自然偏少,这是历史的客观。虽然如此,其历史贡献、精神遗产,仍不可低估。
一
《史记》中长江流域人物,总体上讲并非占绝对比例,从人物的权威性、影响力、贡献度看,也非占绝对优势,但仍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仍在政治、军事、文化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从政治角度讲,如楚霸王、汉高祖、吕太后、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吴太伯、管仲、楚庄王、勾践、陈涉、提元王、荆燕、萧何、曹参、张良、周勃、梁孝王、伍子胥、春申君等,他们在所处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国家和社会得到发展,使乱治得到安宁,使分裂得到一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重要的政治遗产,为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智慧,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
在这些政治人物中,首推者当是汉朝的开创者刘邦,在《史记》长江流域人物中排列第一的也是他。刘邦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融合了华夏族等多个民族,形成了大汉民族。特别是在汉朝建立和发展中,采用黄老无为之术,使民得以休整,社会得以安宁,历史得以演进。与此同时的项羽,虽然未能建立新的朝代,但同刘邦等时代人物一起,推翻了暴秦,更新了朝代,对历史的推动有不可磨灭之功。这两位政治人物不仅在秦汉时期具有伟大性,在中国历史上亦是伟大者。
其次,是朝代中兴的推动者。主要是指在相对和平时期,以政治家的战略和思维治理和促进社会发展,如孝文帝刘恒、孝景帝刘启、孝武帝刘陵等,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孝文帝本纪》中对孝文帝所赞:“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孝景帝时虽有内乱,但很快平定。孝武帝虽“尤敬鬼神之死”(《史记·孝武帝本纪》),但社会安稳,所以,出现了历史上不多的“文景之治”的良好发展时期。吕太后虽然称制一时,造成吕氏内乱,但社会安定。
再次是诸侯国的发展者。在历史上的政体运行中,曾经存在过分封制,这种分封制的实行,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诸侯之争而封地虽有拓展,但相对固定,对后来的区域性文化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在这些封地中,从历史角度看,做出巨大贡献的侯王者亦不在少数。如吴太伯对吴国的建立,楚庄王对楚国的中兴,勾践对越国的发展等。
再次是国家治理和发展的股肱者。他们主要是大臣、能臣、良臣,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伟绩和美好的政声。如长江下游安徽人管仲,春秋时齐国大臣,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如萧何、曹参、张良,汉初宰相,协助建立并强大汉朝,特别是在保持制度的连续性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萧规曹随”就是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
从军事角度讲,有春申君、项羽、韩信、黥布、樊哙、季布等,虽然数量并不算多,但却有一定的代表性。春申君,既是楚国将军,又是楚国名相,为楚国的强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且有文武双全之才能。春申君黄歇与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史称“战国四公子”。项羽是一位具有政治谋略的军事家,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武将之一,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之史评。韩信的军事功绩为汉朝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是典型的赞誉,故又可从中看出,韩信将军重在战略而非战术。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垓下歼楚军项羽,常胜而无败绩。他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类的代表人物。同时韩信还是军事理论家,与张良一起整理兵书,著有兵法。黥布、樊哙、季布都是猛将,尤其樊哙鸿门闯帐,既保护刘邦安危,为汉朝建立立下大功,又显示猛将风范。
当然,更应大书特书的是文化贡献者。老子、屈原、司马相如等,《史记》长江流域人物中虽然只此三人最具代表,然已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老子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创始人,其思想与儒家文化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思想。其由庄子所延伸出的文学成为长江流域文学的风格之本。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对民歌的运用、对浪漫主义诗歌、对骚体诗创立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司马相如,是赋体文学的创立者,汉赋文学的代表,为汉代以赋体为主体的文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
《史记》中这些长江流域人物,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精神为滋养人民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受到了历代人民的尊重,并留下了美好的传说故事,形成了有价值的文化传承。
如项羽所设的鸿门宴,其故事代表不怀好意、不安好心。其垓下之战所留下的四面楚歌,标志着遇事困难重重。其霸王别姬,预示着生死别离。作壁上观,表示置身事外。锦衣夜行,有如富贵不回故乡,谁知道呢?沐猴而冠,韩生讽刺项羽,而项将其烹。如刘邦的斩白蛇起义,进入咸阳后约法三章,楚河汉界的设立,尊陆贾“马上得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的反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之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的博大胸怀和用人大智。如吕雉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女皇称制,需有内乱,然达到“政不出户,天下晏然”的故事。如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创造的“文景之治”的汉代盛况,汉武帝刘彻所创造的汉武盛世,都是历史的重大进步。对于萧何来讲,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俗语,以及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识人用人故事。对于曹参来讲,“萧规曹随”就是对他的最佳评说,以保持制度的连续性,对于后来的管理者启示重大。张良留下的孺子可教的故事,启示人们要有气度胸怀,要有良好道德人格。周勃的“汗流浃背”,让贤故事,韩信回馈漂母、胯下之辱的故事等,广泛流传。韩信还留下许多成语,这是文化的经典,如战无不胜、国士无双、一饭千金、多多益善、十面埋伏、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兵仙神帅、解衣推食、居常鞅鞅、功高震主、独当一面、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推陈出新、问路斩樵等。季布虽只是汉时将军,然一诺千金的品格赢得时代和后人敬重。上面这些内容,也只是关于政治人物、军事人物的一些文化遗产。还有关于文化人物的,略述于下。
老子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是思想,但仍有不少励志故事,如老子降生、聪颖少年、入周求学、孔子问礼、青牛吼峪、函谷著书、点化杨子等。其后继者庄子的故事也有许多,濠梁之辩、濮水垂钓、鸱得腐鼠、材与非材、庄周梦蝶、鼓盆而歌、庄子陪葬等,《庄子》一书中的故事更是丰富而奇异,启人智慧。当然,关于屈原的故事就更多了,特别是所衍生出来的端午节故事,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并以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形式保留和传承至今。不仅如此,还流传到周边国家。司马相如广为流传的故事也有琴挑文君、文君买酒、红拂绿绮,还有以其命名的名琴绿绮等。
三
上面这些传说故事,可资借鉴,亦可启迪。学习历史,正是为了促进历史发展。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评说,也是认识历史、运用历史经验和知识发展社会的一个方面。而每一评说,既体现了评说者的历史观,也体现了时代的价值观,其评说的过程,也是其影响历史进步的过程,体现时代价值的过程,展示历史生命的过程。对于前人来讲这是一种遗产得以弘扬,对于时人来讲正是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对于上述这些人物,历史上的评说者甚多,然每个评说者又因其身份不同、评价对象认知不同,故也有不同评价,今将政治类评价选取政治家的,军事类评价选取军事家的,文学类评价选取文学家的,如此者相对客观、相对准确,或更有学习和借鉴价值。
项羽是一个褒贬皆有的人物,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就说“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同时也批评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在《太史公自序》中还说“诛婴怀背,天下非亡。”朱元璋则批评说:“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明史·孔克仁传》)
成功者自是成功,对刘邦的评价则赞许的多,且评价甚高。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帷宁,改制易服。”《史记·高祖本纪》中也赞曰:“承蔽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英国史学家约瑟·汤因比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展望21世纪—汤因比和池田大作对话录》)
创业难,守业亦难。刘恒在汉文帝位上,大兴仁德之政,国家发展,史评多予肯定。司马迁《史记·孝文帝本纪》赞曰:“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班固在《汉书·文帝纪》中也评其:“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指。呜呼,仁哉!”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孝文本纪述赞》中说:“霸陵如故,千年颂声。”
对于吴太伯这位吴国的开国君主,也多加赞许,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引孔子语说:“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杨慎曰:“《尚书》首《尧典》《舜典》,《春秋》首隐公,世家首太伯,列传首伯夷,贵让也”(《史记题评》),亦评其德之高。
管仲作为战国时的齐相,史评亦嘉,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评曰:“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同时还评:“其为政也,善因祸而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越王勾践是位历史上优秀的人物,其评价也甚高。墨子有言:“昔者文王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墨子·亲士》)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赞曰:“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国宝,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范蠡作为勾践的相臣,知其政,更知其人,评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成为后之政治者执政之殷鉴。
萧何的政声亦好,历代评价多予嘉奖。司马迁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称:“位冠群臣,声施后世。”刘邦也予以其甚高评价,称为是汉初三杰。曹操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 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举贤勿拘品行令》)司马昭有评曰:“昔萧何、张良、霍光,咸有匡佐之功。”(《晋书·帝纪第二·景帝》)
对韩信的评价多且异,有褒者,亦有贬者。司马迁的评价却相对客观:“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于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太史公自序》)同时还评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司马光也客观地评价道:“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资治通鉴·汉纪四》)苏轼则大加赞赏:“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轻六合,气盖万夫,故忍耻跨下。”(《淮阴侯庙碑》)何去非云:“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何博士备论》)洪迈云:“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而三以诈临之……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所以乃如是,信之终于谋逆,盖有以启之矣。(《容斋随笔·卷十四·汉祖三诈》)王夫之说:“能任也,则不能让,所谓豪杰之士也,韩信、马援是己。”(《读通鉴论·卷二十三肃宗 》)
上面这些评价,主要是针对政治、军事的,下面摘录几则关于文化人物的史评。
老子因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哲学家,故而世界性的、历史性的评价甚多。世界性的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老子的思想在《历史哲学》中多有议论。马克斯·韦伯有著作《儒教与道教》,虽然不完全是研究儒教和道教的专著,但对老子进行了有份量的论述。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在《东方的遗产》中说:“老子是孔子前最伟大的哲学家……《道德经》……最重要的乃是它所蕴涵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德国哲学家尼采评价:“《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中国历代的评价太多,总是围绕其哲学贡献、其道家思想而论,此不摘录,否则千纸也难录其言。
庄子虽无专章列传,仅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记,然庄子是长江流域之大哲学家、大文学家,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史上评价者甚多,也专录数则于此。司马迁在《史记·老子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宋史·苏轼传》载有:“既而读《庄子》,汉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即描述苏轼年轻时读到《庄子》的一种心情。后人研究苏轼文学,亦多认为受庄子影响甚大。今人郭沬若在《庄子与鲁迅》一文中说道:“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在同一文中还说道:“以思想家兼及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李泽厚说得更深刻:“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屈原与老子、庄子一样,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人物,史评者亦是甚多、甚高,特别是后世尤其近代以来,研究屈原及其作品者多,都予以高度评价。汉代辑其作品为《楚辞》,有楚辞之诗体之说,有最早的大诗人之说,有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说,有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说,等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尔雅》之长,具有“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对司马相如的评价以其赋文为主,班固、刘勰称其为“辞宗”,林文轩、王应麟、王世贞称之为“赋圣”,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把司马相如、司马迁列为同篇叙述,开章便给予高度评价:“武帝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四
《史记》中长江流域人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国人文的积淀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代人民传承着他们的精神,用传说、故事、文章、诗歌、戏曲、小说、绘画等形式予以张扬,让人民不忘先贤、致敬历史,让人民传承受教、滋养性情,让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创造新的历史。在这些众多文学艺术形态中,此文仅选取诗歌作为品评的载体。一是因为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诗歌这一文体,更能体现史评的连续性;二是因为语言生动而精炼,便于广泛接受和传播;三是因为各类作者,尤其是政治、军事、文化类人物都有吟咏能力和水平;四是因为独特,这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
历史上关于上述人物的歌咏是很多的,有的咏其人,有的歌其事,有的唱其人文环境,今择能表达其代表性特点的诗,录之于后。
项羽是英雄,从这一角度赞美者多,而首推是宋人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称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是宋时宰相,从政治的角度似乎对项羽有些惋惜,《叠题乌江亭》是这么说的:“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不过,最能表达项羽品性的还是他自己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对于刘邦来讲,几乎全都是赞许的诗词。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题汉祖庙》:“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诗言刘邦以天下为家,终成霸业。唐代诗人于季子选取了刘邦的重大事件,予以歌咏,亦有价值,诗为《咏汉高祖》:“百战方夷项,三章且代秦。功归萧相国,气尽戚夫人。”作为诗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站在作者自身的角度,或者说都有间隔。但如果是自己书写自己,那自然是心性一至、文词一至,特别是作为政治家,气度自然高远,他人之诗是不可替代的。刘邦的《大风歌》就最能体现他的理想和胸怀,其诗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另一首《鸿鹄歌》也是一样的大气豪放,诗云:“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吴国的第一位国君,吴泰(太)伯,以德名史,宋代诗人范仲淹就有《泰伯祠》诗赞:“至德本无名,宣尼以此评。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英灵岂不在,千古碧江横。”唐代诗人李白有《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诗不仅叙写了吴国的繁荣社会,还涉及流传久远的夫差、西施等人物。
越王勾践也是历代诗人赞咏的对象。唐诗人李白就有《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清人蒲松龄写有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卜林西、王亚丽编《古今对联故事集》)语言生动、内涵丰富。清代诗人张裕利有《咏史》诗,叹其历史悲剧:“功名富贵尽危机,烹狗藏弓剧可悲。范蠡浮家子胥死,可怜吴越两鸱夷!”清康有为在《秋登越王台》诗中亦有“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的赞叹。伍子胥为楚相国,于楚贡献突出,历史声誉嘉许者多,有唐代诗人罗隐《青山庙》诗云:“市箫声咽迹崎岖,雪耻酬恩此丈夫。霸主两亡时亦异,不知魂魄更无归。”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诗《萧何》,是赞叹萧何爱惜人才的好诗:“本为留侯慕赤松,汉庭方识紫芝翁。萧何只解追韩信,岂得虚当第一功?”宋代诗人张束有《萧何》诗,咏其萧何与刘邦的关系,诗云:“萧公俯仰系安危,功业君王心独知。犹道邵平能缓颊,君臣从古固多疑。”
曹参是接任萧何的汉相,有萧规曹随的典故,然此典亦可二解,一解为政策的连续性,二解为不思进取的按部就班,按《史记·曹相国世家》所记,是第二解者多。而宋代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却有另解,其诗《曹参》中云:“束发河山百战功,白头富贵亦成空。华堂不著新歌舞,却要区区一老翁。”诗以反映曹参的生活为主,当然这一境况在《史记》中亦有载录。
王安石亦可因职事的关系,常用政治家眼光视人,如对汉张良,亦评价如此,且甚高。有《张良》诗云:“……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当然,还是明代诗人张蔡概括得更为全面准确,体现了张良的大智大谋大略,《咏张良》诗是这样说的:“群策谁攎逐鹿奇,几年帷幄帝王师。功成便觉还山好,不待弓藏鸟尽时。”
上面这些内容是关于政治家、军事家的歌咏,下面择选一些关于文人的歌咏。
南朝文学家康信,有《至老子庙应诏》诗,诗虽然主要写了庙周的环境,但头两句对老子的哲学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诗云:“虚无推驭辨,寥廓本乘蜺。”宋人张良臣也有《老子像》诗,写其人:“函谷关头紫气浓,独教关尹喜相逢。如何道德五千字,不载周家藏室中。”
历代咏庄子的诗也不少,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有两首《读<庄子>》诗,其一云:“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虽一致,鸾凰终校胜蛇虫。”诗充分道出了庄子作品的特性。其二云:“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此诗又从人的角度进行了歌咏,而此人又与其思想、其作品一样,有不可寻迹处。
屈原应是历史上吟咏最多的对象,因为其人、其事迹、作其品、其所产生的端午民俗等,已经深入人心、广布民间,且年年让人相见。故其诗作如山,若有收集,当是巨册。此处仅选择两首于后,以飨读者。唐代诗人李白有《江上令》:“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尤其是“屈平辞赋悬日月”成为经典,多被后人广为引用。唐代诗人韩愈《湘中》亦有云:“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对屈原的汩罗投江深表怀念。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沉江》:“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对因屈原所产生的端午划龙舟给予歌颂。宋代政治家诗人司马光的《屈原》对其人、其作品也有高度评价:“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冤骨消寒渚,忠魂失旧乡。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宋代诗人陆游是位爱国诗人,自然也是从爱国的角度予以歌颂,有《屈平庙》:“委命仇雠事可知,章华荆棘国人悲。恨公无寿如金石,不见秦婴系颈时。”唐代诗僧文秀有《端午诗》,言语直白,感情充盈,其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关于司马相如的诗,也可摘录三首以道人、物、事,道人的如北魏常景《司马相如》:“长卿有艳才,直致不群性。郁若春烟举,皎如秋月映。游梁虽好仁,仕汉常称病。清贞非我事,穷达委天命。”道物的,如唐人岑参诗《司马相如琴台》:“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台上寒萧条,至今多悲风。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道其爱情故事的,如唐诗人卢仝《卓女怨》:“妾本怀春女,春愁不自任。迷魂随凤客,娇思入琴心。托援交情重,当垆酌意深。谁家有夫婿,作赋得黄金。”
五
不忘历史,本身就是为了创造新的历史。不忘古人,本身就是为了滋养今人。《史记》中人物包括长江流域人物及其精神,代有评价、代有研究、代有纪念、代有传承。历史从未割断,文脉正在延续。今人,仍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是重要的遗产,未来只有在继承中创造,所以今人有的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丰厚的学术成果,如对项羽,江苏成立了项羽文化研究会,有曹秀明、岳庆平主编的《项羽研究》学术专著,网络上可查6000多篇相关论文。中国史记研究会开展《史记》研究20多年来,多有专题讨论,并有《项羽专题研究》文集。对老子及其作品的研究则更多,《道德经》的各种研究本、注释本、今译本、解读本层出不穷,应有尽有。如张松辉的《老子研究》专著,秦新成、刘升元的《老子传》及其多种版本,网上可见研究文章达5500余篇。对于屈原的研究更是不可胜数,国家有屈原研究会,宜昌有研究院,梁启超、郭沫若等有研究著作。同时,对其作品的研究如《楚辞》也不少。总体上讲,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研究,当代人十分重视,各地都有研究机构,都在开展研究工作,都有着丰富研究成果,以发挥其当代价值。
对于这些人物,有的还形成了文艺作品,各种传记、小说、传说故事集、影视作品、戏曲作品、动画作品、美术作品、文创产品等,只要是现代手段能够表达的都会尽情使用,并且在网络上向国内外广泛传播。如描写项羽与虞姬的“霸王别姬”成为各种影视、戏曲、小说表现的经典主题。描写屈原的影视、戏曲、小说也非常之多,还有《屈原》动画电影等。关于司马相如的文创产品也深受消费者欢迎。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人物的出生地、重要活动地、主要纪念地等建筑物大加修缮、拓展空间、丰富内涵、广泛宣传,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在当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时期,各地重视历史文化开发和利用,名气大的、知名度高的,作为重要载体整体开发。如项羽故里、霸王祠、刘邦故里、鸿门宴、韩信故里、老子故里、屈原祠、西施故里等。内容单一的,不便整体表现的,便融入文化和旅游项目积极展示,如庄子文化景区、相如故城、吴王夫差广场、春申广场、琴台故径、文君公园等。其目的是延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