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晴方
7月21日-27日,由全国杂文联席会主持发起、甘肃省杂文研究会主办、陇中常家河山楂小镇协办的“全国作家陇中采风行”活动举行,历时一周。我随六十多位采风同仁先后观赏了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之常家河山楂小镇产业园、榜罗镇纪念馆,陇西县之中药博物馆、李家龙宫、李氏文化博览馆、威远楼,渭源县之夷齐墓园、渭河源、元古堆村,临洮县之“熙州明园”(大型歌舞剧《再现貂蝉》)、南屏山生态旅游景区、陇上楹联文化名山岳麓山、县博物馆和中国洮砚博物馆等。我在采风行程中,每观赏完一个县的采风亮点,便即兴创作一副楹联,以为感悟以为小结。四个县,四副楹联,并简要诠释一下其含义,故而名曰“陇中采风四联说”。
通渭县常家河山楂小镇联
穷则思富,千家愚公志,荒凉黄土着绿披红,岁岁瓜硕果大,常家河畔堪称陇中乐土;
富即助穷,一户菩萨心,落后乡村改天换地,年年苗壮花香,通渭山楂可谓西北奇葩。
通渭县地处甘肃东南部,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自古较为贫瘠,用清廷重臣左宗棠写给光绪皇帝奏章中的一句话就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适逢盛夏,正是嘉禾茂盛、山青野碧的季节,但较之我祖辈生活的西南巴渝大地来,眼里仍多少有点苍凉之感。
但就是这么一个自古“十年九旱,有女不嫁通渭汉”的地方,现今,却在常家河镇出现了“福兴德田园综合体万亩山楂园”“振兴乡村养殖园”和大棚“菜果种植园”“黑木耳玉木耳培育园”等,随处屋舍俨然,人欢鸡鸣,硬化乡道四通八达。如此乐土,自然吸引了不少远近游客乐在其中,整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特别令人意外的是,我们居然邂逅了在此长期避暑的一大群重庆老乡……
我参观过不少新农村及其产业园,每走到一处总要心旌摇荡,赞叹不已。但观赏了常家河山楂小镇,才真正感觉什么是规模,什么是档次,什么是高大上。就说那山楂树吧,满地都是,满坡都是,满路都是,房前屋后都是,盛夏之时,一簇簇青涩的果子缀满了枝头,压弯了枝条。激动之下,我马上拍照传给家人和朋友们欣赏,他们和我一样,都说:吃过,但没见过,开了眼界。走进那依高低错落地势而建的珍禽异兽馆区,更开眼界:天鹅呀,孔雀呀,雉鸡呀,麻鸭呀,鸵鸟呀,骆驼呀、矮马呀、梅花鹿呀以及不知名的羊呀,等等,塞满了手机;走累了,坐在一旁喝茶,传到耳边的是此起彼伏的鸟啼声和陌生的兽鸣声,仿佛置身于维也纳音乐大厅。常海增老总引着我们走进相当气派的蔬菜大棚里,什么果呀、菜呀、瓜呀之类的琳琅满目。征得主人的同意后,随手摘一条带刺的嫩黄瓜,放进嘴里嚼,感觉特别香脆爽口;看着那些泛着红光的番茄,摘一个品尝,那股原生态的果鲜味,是在城里拿重金也无法买到的。
出了大棚,外面又是一大片果林,矮矮的幼小山楂树,竟“早生早育”挂着青果;高高的桃树、李树之类,硕果缀枝。那路边名叫红叶李的树上,紫红色的李子,挤挤挨挨压弯了枝头。常海增老总说,你们随便摘,随便吃。不用说,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我们所有采风的人都大饱了口福,直叹“味道鲜美,爽”。
这样的乐土,全靠本地汉子常海增。初次见面,他给我的印象是:身材高大而不威严,颜面黝黑而慈眉善目,言语分明,性格豪爽。
贫瘠的黄土高坡确实影响了一方百姓。儿时的常海增,家里徒有四壁,可谓一贫如洗,连上小学读书都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赶出教室,其后不得不在15岁年华便外出打工糊口度日。那份辛酸,那份苦辣,那份挣扎,那份不屈,磨砺了他,也成就了他做房地产老板,赚得盆满钵满的。
我在颂扬他的三首“竹枝词”小诗里面有这样一首诗句:“人生境界不一样,生旦净末各亮相。乡邻都夸常海增,观音点头赞慈祥。”在我的眼中,为富不仁的老板多的是,巧施心术坑蒙员工的老板也不少,发了大财当“老赖”的人也是和尚敲木鱼——哆哆哆(多多多)。而常海增呢,赚了钱,发了家,却不忘乡亲,毅然回到家乡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投入数亿元修公路,搞种植养殖产业,办幼儿园,建医院,辟山筑观景台,还开辟大片场地和房屋开建“毛泽东诗词碑林”和书画馆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仿古建筑群落“港龙观庙”等,要让穷乡僻壤的乡亲们也享受城里人一般的生活。我向一位员工打听,得知常海增董事长为当地解决了三千多个就业岗位,还为他们建住房,买养老保险……
“春华秋实”是大自然与汗水的结合体。这样的一个“普度众生”的老板,这样的一个决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男子汉,党和人民群众把“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送给了他,劳模的荣誉也如影随形,他还在北京见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
一言以蔽之,此“联说”的关键词是:拼搏奉献,厚德载物。
陇西县文化名片联
休说土地贫瘠,此县年年药香遐迩,救死扶伤天下生灵泽被华夏,中国黄芪乡响彻四海;
莫道陇西鄙远,斯邑世世文秀云泥,传宗接代家族血脉繁衍子孙,李氏发源地通达五洲。
7月24日,参观县中药博物馆、李家龙宫、李氏故里及李氏文化博览馆,还走进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威远楼”、罗锦堂学术陈列馆、巩昌镇靛蓝村及村民陈氏烧酒馆。这几处给我的感受是,除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还是深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力、其知名度确实契合了威远楼顶端的匾牌所标识的“声闻四达”。
陇西的物产名片和文化名片比较多,最出彩也给人印象最强烈的是这两张名片,一是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天下闻名,二是李氏发源地源远流长通达五湖四海。所以,忽略其他亮点,仅挑选了中药材和李氏发源地来说一说。
走进气势不凡的陇西中药博物馆,醒目的“华夏药都 天下药仓”大字便跳进眼帘。对于这样的宣扬,给我最初的感觉是夸张,是狂妄,但等到参观了大半的实物和图片,就心悦诚服了。
得天时地利的陇西盛产药材,主产的药材有黄芪、党参、黄芩、大黄、板蓝根等。其党参、当归等十多种药材已有上千年的栽种历史,甘草、柴胡、地骨皮等四十多种野生中药材遍布全县。陇西全县已普查到的中药材品种有310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中药材品种中,其96个品种榜上有名占全国26.4%;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陇西就有93种,占全国72%;尤其是黄芪产量约占全国总量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黄芪之乡”。地产药材丰富,其药材产业链便在这里应用而生,经营中药材的企业有数百家之多……
或许数据是枯燥的,然而,装满我手机的实物和资料图片,却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普世真理:事实胜于雄辩!
陇西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我们每走到一个地方,就感觉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就拿最小的靛蓝村及村民开设的陈氏烧酒馆来说,手工作坊生产出来的原浆酒醇香扑鼻,特别是展室陈列的那些形形色色的酒瓶,极富文化创意,让人把玩不已、惊叹不已;那楼上楼下几大间屋子展示的千奇百怪的各种老算盘,让人大开眼界;一个极普通的百姓人家,其悬挂的书画作品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见微知著,不用说,名气最大、名声最响的肯定是享誉古今中外的李氏发源地的“李家龙宫”“李氏故里”。史载,陇西李氏文化兴起于周秦,显于大汉,盛于大唐,子孙兴旺,名人辈出,历久不衰。它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等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其“陇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是天下李姓人寻根祭祖的根本和精神依托。作为中国第一大姓,其子孙可说遍布海内外,看到墙壁上明显地写着,新加坡的李光耀家族也是发源于此……
参观结束后,被邀在纪念册页上用毛笔书写了这样的文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陇西印象。”
一言以蔽之,此“联说”的关键词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渭源县名山名水联
有首阳山,便有夷齐二君子采薇,万载气节有人仰;
无渭源水,即无姜尚一圣贤垂钓,千秋故事无口传。
7月25日采风渭源县,集中在两处,一名山——首阳山,一名水——渭河源。
伯夷、叔齐兄弟俩采薇首阳山的故事,早年在各种文章中不知看了多少遍,在我的心中既仰慕他俩的大义气节,又多少觉得他俩有些迂阔。说这样的话,或许我就是一介俗人,特别是受被物欲横流左右了的现实影响,其眼光及境界肯定会遭人哂笑。
首阳山较之我们四川盆地、较之我们重庆崇山峻岭来说,无法说其高峻巍峨,顶多算一个小丘陵。在其山阿,有两座比邻的不大的土堆,上面长满了茂密的野草,从碑刻上看出,其右为兄伯夷,其左为弟叔齐。
这兄弟俩性格确实有些古怪。当官尤其是做一国之君,谁不拼命渴求?可是,他俩不但不抢位,竟谦让得出奇。作为殷商末期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三儿子叔齐最讨父亲喜欢,有意立他为太子,但时规应是长子伯夷继君位。待国君薨后,大臣们遵先君之嘱请叔齐继位。而叔齐心里非常不安,决意让位给大哥伯夷。可伯夷也不肯违背“父亲的意思”,索性逃走了之。但叔齐还是不肯即位,他认为老大不在,就由老二继位,他也出逃了。大臣们只好把老二立为国君。
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有德行,便投奔了他。不久,姬昌去世,武王即位,急欲灭商的武王迫不及待地让穿着孝服的士兵出征讨伐殷纣王。伯夷和叔齐又犯了迂阔病,竟拉住武王的马进谏道:“父亲死了不埋葬,却要去打仗,这能说是孝吗?你是臣子,却去打君主,这能说是仁吗?”真个是迂阔得要命,要不是姜太公出面求情,兄弟俩差点去见了阎王。
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伯夷和叔齐认为武王的做法不义,决定不食周粟,不辞而别,隐居在首阳山,靠采薇而食。那个小山坡,有多少野菜够他俩果腹?最终饿殍于此。墓旁的那两尊塑像,瘦骨嶙峋的,让人觉得十分可怜!
兄弟俩的非凡行为,自然受到人们的非凡肯定和赞扬。进山的牌坊有一副迎面的楹联予以高度肯定:“两逃兄弟彝伦重;一谏君臣大义明。”自周秦以降,周边的官绅平民每年春秋都要各举行一次祭拜,后改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祭祀拜谒活动,平时进山拜谒的人更无以数计。
说来有些奇怪,在我们从陇西县到渭源的路上,车窗外满目都是矮树和浅草之类草木,而来到首阳山下瞻仰,突然发现,这里居然杂草葳蕤,树木参天,盛夏的阳光只斑驳地撒在我们的身上。我百思不得其解,坐在车上后,方才顿悟到:高风亮节、民族大义始终不灭,并且千秋万载永远生机盎然。
下午参观渭河源。渭源县的得名就源于此。其实,渭河源头还在深山里面,听导游讲还得步行两个多小时的山径才能看到。我们看到的是山脚边的一处别致建筑,引渭源山泉进来,附加一些塑像、雕刻、文字,令人感觉神秘而肃然起敬。
这山名鸟鼠山,远看重峦叠嶂、郁郁葱葱,属秦岭一脉。这水,流到山脚,冲积成弯曲的小溪沟,在我们重庆乡村可是随处可见的那种。但它与众不同的是,大热天,想俯身掬一口消暑,却冰手得很;它给人神秘,令人敬仰,流淌出了无数的名人雅士及神秘故事。
渭水源流到渭河,流到陕西宝鸡境内,姜子牙在其北岸伸钩垂钓,意在“钓”圣人西昌伯周文王。他最终如愿以偿,被迎入庙堂,辅佐周天子驱除暴纣建立了王朝,使之享祀八百年天下。假如没有渭源流淌成河,就没有姜太公渭河钓鱼;没有姜太公巧妙钓鱼,就不可能使周文王好奇而垂青,就不可能有周王朝的最高军事统帅出征,也就不可能有牧野之战大败殷纣王,或许周王朝历史会成为另外一个版本,或许我们华夏民族就少了一个令人敬仰的神化人物及其古老的神话故事。
离开渭河源景点上车时,我一步三回头,饕餮着那份神秘,那份向往,那份文明,那份崇拜,那份流连忘返,那份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言以蔽之,此“联说”的关键词是:高山仰止,饮水思源。
临洮县古文化名片联
马家窑文化从上古传来,托起现代文明,让一方黄土愈发流光溢彩;
临洮女貂蝉自三国亮相,阐释民族责任,帮千里洮河加倍厚德载物。
严格意义上讲,单说文化,临洮县就有享誉遐迩的四张名片,除了此楹联中提到的两张外,还有战国秦长城西起首和老子隐迹地,马家窑文化和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但这并不能概括临洮县的文化文明之全部。所以,我在7月26日参观完该县的岳麓山令人眼花缭乱的书法楹联匾额、县博物馆等几处有文化内涵的地方后,还在次日晨明补充了这样一副楹联:“博物馆岳麓山,陶罐书法,无论古今,物华天宝;黄土坡洮河水,药材俊彦,不分上下,地灵人杰。”单说那个岳麓山的匾额、楹联,其数量令我无暇浏览完,其书法表现艺术令我大饱眼福;最后参观“中国洮砚博物馆”,上万的精美洮砚也令我赞叹“太文化,太精彩”,临走时,情难自已地购得一只带有盖子的圆形洮砚。须知,洮砚也是享誉神州的名砚呢!
马家窑文化,在1923年首先发现于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因此得名。它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距今约5000年—4000年。其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我们无暇也无缘去遗址参观,而有幸到县博物馆欣赏到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最有代表性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精美的彩陶,其构思之匠心,造型之古朴,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彩绘之讲究,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特别是上面的那些符号,虽令人费解,却显现着几多神秘、几多艺术、几多风采、几多文明,让每一位参观者无比神往、无比陶醉、无比崇拜。讲解员说,马家窑文化不但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后世的农业、手工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尤为深远。
传统文明是祖先创造的,现代文明是后人在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结晶。我们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临洮县的文化氛围之普遍之浓厚,我不止一次在心里想:要是我生长生活在这个地方,我这个首届重庆“十佳读书人”,或许更有内涵更名副其实一些!
25日晚下榻临洮县城某宾馆,吃完饭,我们一行即被县委书记邀请去“熙州明园”观赏大型水幕歌舞剧《再现貂蝉》。几十位男女青年演员演绎出貂蝉的爱恨情仇以及家国情怀,场地壮阔,布局恢弘,人美、歌美、舞美、道具美、背景美,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壮丽画卷。特别是主角貂蝉,出入云雾间,若仙女飞天,似神女下凡,把我们心目中的貂蝉原型表现得活灵活现。这个时候,我才知晓,原来,貂蝉故里就是临洮。于是,我回到宾馆后趁热赶写了一首“竹枝词”:“来去无踪唯貂蝉,飘逸云间似飞仙。史书无载传奇多,今见临洮故乡版。”
在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中,唯独貂蝉的出生没见史册,她的故事也不怎么多,众说不一。我仅在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看到了貂蝉,她大约出生并生活在东汉末年。民间传说,她为东汉末年司徒王允家的义女,为拯救汉王朝,由王允授意她施行连环计,使董卓、吕布义父子之间反目成仇,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了恶贼董卓。之后貂蝉成为吕布的妾,随兵败的吕布退到徐州。后来吕布被曹操所杀,貂蝉跟随吕布家眷前往许昌,令人无限遐想。
无论怎么说,貂蝉是美丽的,其外表美,内心也美。不然,她凭什么被天下人奉为天花板的美人而津津乐道?现今的临洮人也是秀外慧中的,在我们短暂的相处中,就有强烈的感觉。且不说接待我们的那些个临洮人如何热情如何周到,就拿出生在临洮县、现任甘肃省杂文研究会名誉会长的吴辰旭老先生来说,85岁高龄的他,热心策划并发起这次大型的采风活动,还不辞辛苦陪伴我们天天坐车赶路并随时随处当解说员。要说人品修为,他满脸慈祥,待人和善,从来没见他横眉一下;要说文化修养,我们所参观的好多景区景点以及场馆,几乎都看见有他撰写的楹联、诗歌、辞赋等。我与吴老因杂文认识有很多年了,我是发自内心地敬仰他。就在我27日下午返回重庆的动车上,激情驱使我即兴创作了一首诗以表达我的真实感慨——
竹枝词·致吴辰旭先生
绝顶敦煌最飞天,旁有沙漠月牙泉。
甘肃汉子千千万,先生笑傲诗赋篇。
一言以蔽之,此“联说”的关键词是:文明悠久,源远流长。
——2024年7月30日卒章于山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