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我的“三线”情缘
2022-08-03 18:01:24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易冬梅

我的外公、外婆有六男两女一共八个孩子。我的妈妈排行老二。我从出生起便有六个舅舅和一个姨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舅、四舅和七孃先后通过招工考试,分配到了江津永进厂和三五三三厂。后来,当兵转业的八舅也分配到了永进厂工作。

从此,我与“三线”结下了奇妙的缘分。

小时候,外公、外婆非常疼爱我,常常带着我到永进厂和三五三三厂的舅舅和七孃家玩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童年生活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随大人到舅舅和七孃那里耍。我清晰地记得,那时厂里的条件好,有很多好吃的,也有不少好玩的。每次去之前,我总会兴奋地几天睡不着觉。

那时,到三五三三厂和永进厂都需乘坐轮渡过江,但方向正好相反。登上停靠在通泰门码头的驳船,还要留心一左一右的等候区,不然一个大意便会与目的地背道而驰。

轮渡过江心时,外公、外婆和妈妈喜欢坐在船舱中间摆龙门阵,我更喜欢站在船尾,看着朵朵浪花层层堆涌,追着船只一路前行。

我们去三五三三厂的四舅家时,会在中渡街下船。这时,距离厂区还有点远。为了抄近路,我们要走一段成渝铁路线。

锃亮的铁轨、乌黑的枕木,绵延游走在深幽的山坳之中。偶尔碰上火车经过,胆小的我一听见火车鸣笛声,还未看见火车影,便早早地走下铁轨,站在铁路旁,双手捂住耳朵,眯着眼睛,等火车疾驰而过。

走了半小时左右,我们便依稀看见前方山坳一侧里出现了连片的厂房,心里便知快到厂区了。

厂区四周很开阔,群山环抱,树木成荫。厂门里面是办公楼、俱乐部、游泳池,往里走是生产车间,再往里走就是职工宿舍楼了。

四舅和舅娘是厂里的双职工,分的是两室一厅的房子。房间宽敞明亮,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最让我羡慕的是,他们家炒菜、做饭、洗澡都用的是天然气。

那时,我们在几江城还烧的是蜂窝煤,炒菜时煤灶升起的黑烟直熏眼睛,洗澡水要靠锑锅一锅一锅地烧,烧水的速度总也赶不上用水的速度。

那些年,我们每逢过年过节都特别盼望到四舅家去,洗个痛痛快快的热水澡。

燃气阀门一开,水管开关一扳,“哗哗哗”的热水喷涌而下,水蒸气在浴室里不断升腾,难得这样享受。每次,我几乎都要洗上半小时,在母亲的再三催促声中才不情愿地作罢。

四舅的工作主要负责印染布料,这些深绿色的布料经久耐用。因为物美价廉,四舅也常常给家里亲戚们买一些厂里生产的布料。我的妈妈觉得这些布料扎实又遮光,索性用缝纫机做成了窗帘。直到现在,我家衣柜里都还存放有几段用旧的布料。

我们去三舅、八舅和七孃家时,需要在通泰门码头乘坐开往德感坝方向的轮渡。

船靠岸后,一个喧闹的集镇呈现在我们面前。做生意的地摊随处可见、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从河岸边到永进厂还有段距离,节约钱的人往往是步行,不想走路的话,可以乘坐机动三轮车。

那时的公路很不平整。机动三轮车行驶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颠簸得相当厉害,有时甚至会让人蹦起来。车子行驶了20多分钟后,便到达了永进厂厂区。

永进厂位于临峰山脚下,主要生产齿轮箱。紧挨在一起的,还有生产增压器的新兴厂和生产配套工具的红阳厂。这些厂为了“三线”建设先后从外地迁建而来。

在永进厂里,三舅是技术工程师、八舅负责销售工作、七孃是漆工。

厂里的生产区和生活区截然分开。生活区里,职工宿舍楼一栋挨着一栋,不仅有电影院、幼儿园、子弟学校,还有招待所、菜市场和百货商店,活脱脱就是一个热闹的小城镇。

厂里职工也多,有上海的、辽宁的、陕西的、湖北的、四川的等等。在厂区玩耍时,我经常会发现,人们彼此间交谈要不由自主地从重庆话切换成普通话,那大概是各地语言交融形成的习惯吧。

每次来到永进厂,舅舅和七孃总要在市集上购买好多的美食来招待我们。糖醋排骨、蒜蘸面、辣子鸡、卤烧腊的味道让人恋恋不忘。在美食陪伴下,外公更是每顿饭都要喝上二三两老白干。

每年的元宵节,我们都要到厂里看放烟花,参加游园活动。这也是我在小学时期最难忘的回忆。

那年头的元宵节,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每次,我们都是中午时分就要动身,傍晚前到达厂里,才能早早占据最佳观赏位置。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越来越多了,有厂里职工,有职工的亲朋好友,更多的是德感街上的居民和厂区附近的村民。

我们仰望天空,看着一颗颗绽放的礼花,在夜空中翩翩起舞,形态各异,色彩缤纷。人群里时不时响起一阵阵的欢呼声、惊叹声……

特别有意思的是,三舅、四舅和七孃的另一半也是同厂职工。几十年来,他们工作、成家和生活都缘聚于三线企业,奉献出了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当下,随着江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三五三三厂已迁建到工业园,原来的老厂区建成了新城。

随着工业化提档升级,永进厂也完成转型,改组为重庆重齿机械有限公司。

我的3个舅舅和七孃跟他们的老同事一样先后退休。新工人源源不断进厂,接力续写着厂里的奋斗史,创造出新的辉煌。

如今,每当走在几江老城的滨江路上,我总会驻足停留,眺望眼前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和对岸的连绵青山。这里的青山绿水见证过我和“三线”企业的特殊情缘。

(作者系江津区委老干部局副局长,江津区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