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寻找“四楞碑”
2022-06-28 22:57:41 来源:重庆文艺网

早就听说江津区夏坝镇有个很有名气的地名叫四楞碑,但一直没去过。刚工作时,我单位有几个同事老家是夏坝、五岔、高歇方向的,那时乡机关还兴放农忙假,一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双抢”季节,这几位同事总会请假回家帮助家里农忙,因而经常听他们说“走到四楞碑后休息再走”“我们在四楞碑会合”等等,于是,四楞碑之名始记于心。

故名思义,四楞碑肯定是一尊高大的有四个棱角的石碑。在中国历史上,立于野外的碑柱或牌坊,应算是一种具有传播性质的文化符号,那么四楞碑是传播的什么内容呢!

我曾读过江津县的一本方志,方志上说,四楞碑这地方解放初期曾析置过四楞碑乡政府。由此可见,这里不仅有一定的历史,而且还是人口聚居地。于是,四楞碑之名于我印象很深。

四楞碑在夏坝双新村。双新村是由原五岔乡的立新村和革新村合并而成,位于镇域最北端偏远的桅子山西坡,与杜市镇万里村相邻。1986年出版的《五岔乡志》33页记载,“四楞碑,距场(五岔场)十里,五福至高歇大路边修有一大石碑,四面楞角突出,故名。革新小学、村办公室皆设于此。”

四楞碑到底是个什么碑?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到夏坝镇出差的机会专门前去探访。我想看看碑上记载着些什么?如果碑不在了,看能否找到一点残碑断柱之类的东西。

我与镇文化站和村上的同志一同前往。镇上的同志说:四楞碑偏远,在半山上,但现在通了公路,路况很好,花不了多久时间就会到。

在去四楞碑的上山公路途中,一些村民步行在公路上或骑着摩托车。我们下来向他们打听四楞碑的情况,他们都知道四楞碑这地名,但不知石碑之事。两个六十多岁的村民还说,四楞碑这地方我们太熟悉了,早前我们上赶杜市场,下赶五岔街,都要在这四楞碑黄葛树下的幺店子歇歇气,喝碗老荫茶。还有一个村民告诉我们说,他听说这四楞碑好像是当地杨氏家族的什么碑……

我们终于找到四楞碑这地方,虽地名叫四楞碑,但碑已无踪影。这是一个半山腰的垭口地带,由下而上的公路正好经过垭口,有两株古老的黄葛树,黄葛树之间是一家砖预结构的民房,原来是商店。下面是一个平整的大坝,犹如一个小广场。对面是林木掩映下一处村落。

两黄葛树之间民房的住户叫胡启华,也有六十多岁。他说:原来这四楞石碑就立在黄葛树旁边的大路侧。当时这里没有公路,是一条石板大路,现在改修成公路。他还说他家是后来搬来的,原来这里是商店,卖点盐茶酒醋火柴等等。现在公路都修到村村院院了,家家都有小车或摩托车,村民赶场上街很方便,这小商店也没开了。

赶来的原双新村老支书程必友是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别看他快满八十岁了,但精神矍铄,也很健谈。他对这里的情况比较了解。

原来四楞碑这地方是清代和国民时期两条官道的山间交会的垭口处。往上走可去杜市场,往下行可去民福市场;往左走可去五岔场,往右走则是去高歇场。清代和国民初直至抗战前,杜市场和高歇场没有修通川黔公路,百姓外出多是走这条经过四楞碑的路,到五岔场后再走綦河水路外出……

桅子山西半坡上的这一垭口,自然成了过往行人和抬夫走卒以及马帮等赶路人歇气、换轿的必经幺店子。旧社会民不聊生,国家对社会公共管理极差,因而这所谓的官道是泥泞不堪。在清后期,有当地乡贤杨维翰、杨维城兄弟,除自己捐资外,还组织群众捐资献谷,终将这两条泥泞山路修成了石板路,方便了百姓。百姓都说杨氏兄弟等人做发一件善事。经官府同意,百姓在此处立碑存记,以表彰杨氏等人修路之事。

程必友介绍说:“四楞碑立于这十字路口旁边,因四个角楞非常突出,所以叫四楞碑。碑高约3米、宽约1.2米、厚约25公分。有碑坐和碑帽。碑上记的全是修路出钱捐资人的姓名……”他停了停后又说:“我祖父程德海的名字也在上面的。这说明我祖上也捐款的。小时大人带我来看过。我们都感觉在碑上刻有名字很光彩。至于捐多捐少,我也不知。几十年后石碑坍塌断裂,埋入山土之中,无法寻找……”

他还说了一个小插曲:解放初期,这里设置四楞乡,有个乡干部叫田兴明,后来因事受到处分,四楞乡也因此拆销。这里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基层的一级政权存在过一段时间,这事鲜为人知。不过,后来这里作为村办公室,又办起小学的事,大家都知道。

百多年过去了,四楞碑的碑没有了,但这地名没变,这四楞碑的故事仍在民间流传。

我突然记起我在史志部门工作时读过的一部清末版的《江津县志》,方志上记载有杜市场的杨维翰、杨维城兄弟乐善好施,捐资修建杜市场到五岔场大路以及设五岔义渡等事。杨氏还兴办余庆书院和桂林书院等,志书上的记载在此得到印证。

其实,这四楞碑是旧时代的一个功德碑。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常有立于野外路口等处的各种石碑,这些碑又分德政碑、功德碑、节孝碑、忠烈碑、贞烈碑等。虽风格各异,但碑上均有文字旌表其碑主事迹。

终于到了四楞碑这地方,终于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虽然残碑断柱都没有看到,但了解到这些四楞碑的前尘往事,也算是一大收获。

我们一行站在黄葛树下,站在早前立四楞碑的地方,看着现在由此处通向四面八方的山间公路,看着公路两边安装的各种标识和护栏,看着时不时开过的车辆,看着黄葛树下村院小广场上停着的农家小车,再看看眼前青绿葱笼的桅子山上,农家别墅小院点缀其间,感觉到这真是一个神话梦幻的地方。我们可以回想,夏坝镇党政这些年来在振兴乡村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这里的百姓真正是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其实,我们共产党和我们的人民政府,真正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立起一尊永恒的德政之碑。这是丰碑,我们不用寻找,它永存于人民心中,永存千年万年……

(作者:庞国翔,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津区作协主席。现供职于重庆市江津区文旅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