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豆》与中国当代魔术的语言探索与文化承扬

2021-08-04 20:06:14 来源:重庆文艺网

http://www.cqwenyi.net/images/2021-08/04/c389e4ba-9fea-45a0-8ff0-a31c5e261d8b.jpg

中国当代魔术是基于中国古代幻术及对国外魔术进行借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形成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魔术体系。魔术于新中国成立后被纳入杂技范畴。为推动中国当代魔术的发展,杂技魔术界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喜获第十一届金菊奖的《仙豆》作为一个典型个案,其主题和形式是对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大胆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当代魔术本体的跨界发展、主题审美及形式转型,着力追求魔术艺术的文化性、审美性和创新性发展,在引领当代魔术文化的创新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魔术·滑稽比赛总决赛”于2021年5月1日至5日在深圳欢乐谷举行。由重庆杂技艺术团精心打造的近景魔术《仙豆》一举摘得该届中国杂技金菊奖金奖。《仙豆》的成功意味着业界及观众对其高度的认可和接受,大力提升了重庆杂技艺术团的社会竞争力。重庆杂技艺术团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组建的地方性杂技团,在全国率先采用杂技与戏曲、芭蕾、舞蹈、体操等相结合的跨学科的表演形式,是首个使用民族音乐伴奏,使杂技表演走向民族化和艺术化的文艺院团。建团70年来,重庆杂技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杂技艺术的优良传统,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优秀艺术作品。魔术“是较多地借助物理、化学原理和机械装置来表演各种物体、动物或水、火等迅速增减隐现变化的一种杂技节目”。其种类繁多,有近景魔术、手法魔术、滑稽魔术等,是大众共识的一种通汇语言。人们看魔术,主要是看作品的神乎其神、不可思议等激起人们内心的玄妙瞬间,魔术鲜明而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是其迥异于其他艺术的主要特征。从美学角度,魔术艺术是由自我完善转向自我与他者的共存,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进入“超然”的审美意识。它以真人的“在场”为手段而创造出奇特的文化意境,展现独特的“剧场”艺术审美形式。然而,魔术作品《仙豆》则完美展示了以中国手彩戏法为根基的魔术所塑造的神秘、惊奇和魔幻,在营造的剧场中给予观众奇观体验,使观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仙豆》对传统魔术的突破和创新

近景魔术《仙豆》根植于我国传统戏法“仙人摘豆”,此戏法由宋代的幻术“泥丸”衍化而来,流传至今,已成为我国魔术经典题材,后经不同艺术家的表演与创新,经久不衰,深受观众的喜爱与追捧。传统表演方式为表演者于平台上摆放三五颗红球,用两小碗将红球进行来回移动,进行幻影表演,最后从碗中变出各种物体,如鱼、花、水等对象,不同的物体象征着不同的寓意,而一场表演大多只能变幻其中的一种。《仙豆》在传统戏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运用现代科技和魔幻技巧结合,作品整体彰显出对传统戏法语言的解构和对当代魔术文化语言的重构。表演亦真亦假、虚虚实实,极具艺术感染力,达到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令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表演者用几个小碗和红豆为道具,在再现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调适、重组,突破因循守旧,最终以适宜现代人审美趣味的新式魔术语言呈现了植物生长、开花及孕育生命的过程,表现人与豆子之间的故事,扑朔迷离,极具观赏性。

相对于同题材作品而言,《仙豆》在内容上的突破之处是将“剧情”融入了现代魔术表演,整个作品围绕“生命”主旨,而传统的此类表演则往往缺乏故事情节的载入。剧情式的魔术节目以故事和人物设置为切入点,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者对魔术语言的重新理解及思考。《仙豆》以“生命的力量”为主题,将豆子赋予生命,以其生命律动为故事核心,表演者与豆子在嬉戏过程中逐渐建立感情为脉络,讲述魔术师与“顽皮”的豆子从不熟悉,到两者逐渐熟络并建立情感,此时,豆子却消失不见,无影无踪;魔术师的失落毫不隐藏,抱着一丝希望尝试找回豆子,豆子却从表演者手中流出沙子并幻化成无数颗种子,在表演者手中生长、开花、结果,以另一种生命形式重新出现,赋予整件作品以生命的升华。在创作者营造的特定空间场域中,故事“剧情”给人以理解、审美的体验,在场域审美空间里,《仙豆》则完成了从传统的技法表现到现代的魔术“剧场”主题的审美转变。

《仙豆》在传统戏法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技术,通过音乐、服装、灯光、舞台的有效烘托,整体效果得到完美呈现,予以观众听觉与视觉的感官冲击。音乐的基调与表演的节奏配合相得益彰,表演以轻柔的音乐开始,音乐的第一个小高潮便是魔术师变出了陶瓷碗,而红色小球由露珠凝聚而成,集天地之灵气幻化出三粒“仙豆”,紧接着深沉的音乐过渡到激昂之中,陶瓷小碗与“仙豆”一开一合之间又变出一个玻璃小碗,随后三粒“仙豆”消失不见,只余一颗豆子。忽地又变成了一粒大红“仙豆”,随后变成五粒小红“仙豆”。“仙豆”在两只碗之间来回转移,伴随着急促的音乐和表演者快速的手法,双手起落之间,“仙豆”和小碗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音乐戛然而止,魔术师瞪目哆口,双手举起,手心朝外,此处表演者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及寂静将表演推向高潮。随着哀伤的音乐响起,表演者四处寻找都无迹可寻,这时“仙豆”从衣服上窜出来,将其拿在手中,一粒大仙豆瞬间变成无数颗小仙豆从手中洒落在桌布上;魔术师捡起几粒仙豆攥入手中,仙豆仿佛找到了土壤,在他手中生长、开花、结果,整个生长过程一气呵成,干净利落;须臾抬手之间,一只蝴蝶出现在魔术师手中,轻轻一吹它便翩翩向远处飞去。

在近景魔术《仙豆》作品中,背景音乐采用“弱—强—停—弱—强—停”的节奏,循序渐进地推动故事发展,带领观众走向节目的戏剧性当中。音乐旋律随着故事发展递增加快,寂静时刻给观众留有想象空间,推动观众的情绪与节目同步高涨。恰当的音乐烘托了《仙豆》的表演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具有烘托气氛及信息揭示的作用,增强代入感。不同节奏的音乐增强观众的注意力,魔术师则利用视觉、心理等因素增强魔术表演的神秘效果。在表演者与豆子的互动过程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豆子的生命,表演者并没有单纯地视豆子为一种表演工具,而是他的“舞台搭档”。他以当代魔术的形式将传统戏法重构,使观众对这一熟悉的题材有了新的观感体验。整个作品道具十分简单——桌子上一块黑色的衬布、一个陶瓷小碗、一个透明小碗、几个红色小球。鉴于近景魔术表演空间无须占据舞台大面积场地,因而创作者对音乐、灯光、服装及舞台的整体设计有所讲究,在漆黑的背景中采用聚光将观众的视线聚焦于表演舞台中心,艺术家身着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白色丝绸质感的宽衣宽裤,与黑色的表演台形成强烈反差,增加节目的冲突美感。

现代技术的应用是当代魔术的重要特征,在《仙豆》作品表演中,音乐、灯光、服装、道具、舞台布景等极大地丰富了表演的内容及形式,渲染了主题,增加了表演的生动性,并提升了作品的整体美感,呈现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表演形式,进而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中国当代魔术立足于传统并不断发展融合现代技术,促成了魔术艺术领域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而各门类艺术融合共生、协作发展,也推进了中国当代魔术从只注重“技”向“技与艺”结合的转型与发展。当代魔术的种种突破与创新也使得演与看的关系悄然发生改变,魔术的舞台效果并不单纯依靠技法表现和故事情节来呈现,魔术师也不只是简单的舞台表演者,还是一个游戏者、互动者,需要调动观众情绪,与观众产生互动交流。较之其他魔术表演形式而言,近景魔术因其近距离的特点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直击观众内心,并利用眼神交流、语言沟通等方式增进与观众的互动性。在《仙豆》中,表演者借用滑稽的肢体动作、夸张的面部神情、恰当的音乐安排、聚焦灯光等设计打造轻松愉悦的环境,通过眼神交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感受到魔术带来的乐趣。与以往的精妙说口不同,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并未言语,往昔表演者的妙语连珠一定程度上让位于表演本身,《仙豆》改变了传统近景魔术的观看机制,使观众专注于表演者所塑造的视觉盛宴之中。

从“金菊奖”到《仙豆》魔术的文化意蕴

中国杂技金菊奖是中国杂技界规格最高奖项,1998年经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宣传部批准设立,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杂技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性文艺专业奖项。中国杂技金菊奖为中国杂技艺术发展提供了展示舞台,激发优秀杂技艺术创作,促进中国杂技与世界杂技相联系,推动中国杂技艺术的创新发展。“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魔术·滑稽比赛总决赛”由中国文联、中国杂协主办,广东省文联、深圳市文联、深圳华侨城欢乐谷旅游公司、中国文联杂技艺术中心联合承办,广东省杂协、深圳市杂协、中国魔术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共同协办。共有21个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53个杂技团(校)和新文艺群体的59个节目报名参加魔术比赛,11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24个杂技团(校)和新文艺群体的26个节目报名参加滑稽比赛。最终遴选出28个魔术节目和11个滑稽节目入围本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魔术、滑稽比赛决赛。在中国杂技金菊奖尊重传统、追求创新的要求下,《仙豆》用新魔术表现手法与传统戏法相结合来讲述生命的绽放,从同行的58个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膺桂冠。小小“仙豆”若隐若现游走在手指和小碗之间,观众随着沉浸在魔术师塑造的如梦似幻的环境中,带来精神愉悦。作品在传承古老戏法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创新,使古老戏法焕发新的生机。

“魔术”英译为“magic”, 19世纪末,随着西洋魔术和东洋魔术传入我国之后,“魔术”一词便开始在我国传播流行。然而,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魔术的表演,我国古代称此类表演为“幻术”,民间习惯上称为“戏法”。对于魔术表演者来说,运用特定的道具结合身体的快速敏捷表演制造出种种让人不可思议、变幻莫测的超自然现象以达到魔术表演的目的;观赏者出于对事物的好奇、求知欲而对表演予以期待、惊叹之情,整个过程并非追求科学真理而是达到对感官刺激获得的愉悦感。魔术是杂技的重要类别之一。中华杂技孕育于中华原始文化,乃国家非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杂技文化是一种浸润性的软力量,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其在沟通心灵、加深理解、构架友谊桥梁方面,起着其他交流难以起到的作用。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箴言。实践证明,从属于杂技文化中的魔术艺术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近景魔术是魔术发展的一大支柱,直意为近距离观看魔术,却蕴藏着深层次意义和内涵,也有人把在桌子上表演的魔术都归为近景魔术。通常为表演者以小桌为表演台,或坐或站于桌后,逐次将表演物件进行表演,观者或以在场的方式或通过影像镜头放大的方式近距离观摩表演。这也给近景魔术表演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要求表演者在技术上更加高超,才能表演得天衣无缝,才能追求更高的艺术标准。魔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历史记忆和时代品格。中国传统文化喜欢用具体事物寄托情怀,简单事物往往具有深刻的象征寓意,象征事物往往留存了民众多样的感觉经验和文化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共识性,人们则通过经验知觉感知其传递的含义。这些代指的隐含意义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息息相关。美国学者费迪南德·莱森认为:“中国人的象征语言,以一种语言的第二种形式,贯穿于中国人的信息交流之中;由于它是第二层交流,所以它比一般语言有更深入的效果,表达意义的细微差别以及隐含的东西更加丰富。”

《仙豆》是典型的近景魔术作品,作品整体融入了更深层的文化观念,彰显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我国民间传统的习俗中,枣、瓜、石榴、豆、葫芦等多籽植物被赋予“多子”的象征,用作生命的载体。《仙豆》中使用的“豆”寄托着中国民众对农业生产的期盼,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用“豆”作为魔术道具,表达了人们对“年谷顺成”“五谷丰登”的富足愿望,蕴含着中国人的吉庆祥瑞的心理倾向和生存智慧,与中国纳吉文化息息相关。表演者将“豆”拟人化,“豆”在手中变化、运动、转换,表现出生命欣欣向荣的活力,它在手中、碗中、衣服间不断跳跃,仿佛看到人对生命的追寻与探索;最后,“豆”归为尘土,风平浪静,经过土壤的滋养后慢慢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沉甸甸的果实。这种坚韧、向上的生命力给观众积极向上的启迪。这正是《仙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作品不以浮夸的舞台表演为噱头,亦不以特殊魔术技法的呈现为目的,而是将魔术表演从技巧的表现向更深层次的思维和故事延伸,以技法为表现、故事为引导,探索出既立足于我国传统经典戏法又符合新时代步伐的“推陈出新”的魔术节目。

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部署下,新时代要求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使文化保护成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魔术通过特有的技术和艺术,展示中华民族的睿智、风趣和挑战;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塑造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魔术艺术的弘扬和传播,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升人民整体精神风貌。

数字化时代下中国魔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文艺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国杂协主席边发吉曾说:“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不发展就会被边缘化,边缘化之后就是衰落,衰落必然走向消亡。”由此也说明了艺术创新之重要性。从属于中国杂技门类的魔术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长期沿袭的是传统模式,鲜有改革和创新,改革开放后,魔术才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媒介多元化发展的当今时代,魔术这一特殊艺术形式,受众有限。它如何在网络化时代得到推广普及,保持自己的“吸引力”,又该如何从魔术本体出发谋求创新,发展自我,乃是中国杂技魔术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魔术艺术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综合性艺术。魔术艺术要发展,就要对传统魔术进行挖掘和革新,诸如魔术的各种表演技巧,甚至从服装、音乐、灯光到舞台设置等都需要推陈出新,并且要注重民族风格,结合地方特色,不断提高节目质量,讲究艺术境界,把创新与精品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在传统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魔术首先注重的是表演者自身的“技术”,如在《仙豆》中,完全依照的是表演者手法的灵活和敏捷,“豆子”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这就要求表演者需要经历长久的苦练,达到在“技”的娴熟上再追求“艺”的高度,最终实现二者的完美呈现。然则,对魔术艺术发展创新的追问,不仅要专注于魔术艺术的本质特点,专攻技与艺的挑战和突破,还要具备精品意识,突破陈旧,不断探索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魔术佳作。

随着网络视频生态环境的构建,作为大众媒介的短视频顺势而起,传播范围之广、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也为魔术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和方法。对此,魔术艺术的表现除了传统方式之外,还可借助大众媒介增大其受众面,增强传播度,加大曝光。信息化碎片时代,网民需要的是简要利落、戏剧性强、吸引眼球的信息,因此魔术表演者需不断提炼自己魔术语言的表现力,增强感染力,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形式短小精悍、视觉效果强烈的魔术。较之大场面的魔术表演,近景魔术、心灵魔术等类型的魔术表演成本低,接受度更高,便于表演,可直接予以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将此类表演引入主题乐园等场所,与知名品牌联名,打造魔术文化产品,发展魔术文化产业,也是其发展方向之一。魔术与音乐、戏剧等门类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形成跨学科交流,极大丰富了魔术的表现语言。此外,部分魔术表演者将电影情节引入魔术之中,以此打造极具叙事性的“新”魔术,也凸显了当代魔术的新颖之处。

对此,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魔术艺术发展的基础,在对魔术艺术进行创新时,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挖掘更深层的文化意蕴,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将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打破因循守旧,才能不断创新发展。充分发挥“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学习,将中国当代魔术艺术推向国际,融入国际魔术新潮流中,去粗取精,引入各国丰富的魔术语言,推动中国魔术的创新发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关注当下民众的审美需求,结合现代科技完善中国魔术的形式与内容,探索出立足于民族又顺应时代发展的中国特色魔术。不仅如此,还要注重魔术理论研究的开展与深化,创作具有中国气度、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魔术精品,进而继续将中国魔术艺术推向新的至高点。

中国魔术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社会环境和民众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积淀着人们的生存智慧,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历史底蕴。魔术作品《仙豆》以其突破传统摘得金菊奖桂冠,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为出发点,糅合西方现代魔术语言与中国传统戏法,大胆创新。本质上,《仙豆》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魔术本身的剧场审美的转型和创新,其与中国魔术艺术的当代发展是相统一的。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国魔术该当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以新技术完善中国当代魔术的表现语言,以新的文化素养丰富其内容,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趣味、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并不断推动中国魔术艺术的蓬勃发展。

文/于昊旻 胡泽容 安燕玲

主管: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主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cqweny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11000637号-21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