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非遗“嘉年华”面面观 | 重庆非遗嘉年华:“非”玩不可的三大理由

2020-01-12 20:00:00 来源:重庆文艺网

http://www.cqwenyi.net/images/2020-01/12/t2_(1X46X600X384)b9812a30-8ed6-4c4c-961c-1a47867038fe.jpg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重庆市级非遗项目“开州糖画”传承人王乾坤每天都起得很早。

和以往不同的是,1月10日这天,49岁的他起得更早了。

因为这天,他要参加一场重庆非遗界的“盛事”。

匆匆吃过早饭,他换上一身闪亮的金丝线唐装,又提起一个硕大的旅行包,快步离开了酒店。

一路赶到位于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的沙磁巷,已经是上午8点过了。

来到沙磁巷街口,一座仿古牌坊拱门赫然耸立。


拱门上,印刷着一行醒目大字——“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年华’暨鲁渝非遗扶贫成果展。”

看到那行大字,王乾坤眼里溢出了一丝笑意。

对和王乾坤一样的重庆非遗传承人而言,作为重庆市文旅惠民消费季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非遗嘉年华,已经成为岁末年初必须参加的一场业界“盛事”;而对重庆乃至全国而言,非遗嘉年华也已经成为一个展示巴渝非遗文化、助推本土非遗传承发展的“加速器”。

非遗嘉年华凭什么“能”?

因为它用三年时间,找到了让重庆非遗“非”玩不可的三个理由——

理由一·让“高手”不再“寂寞”


钻进沙磁巷,上百座展位层层叠叠,就像等候巡游的花车。

来到自己的展位前,王乾坤放下旅行包,从包里逐一取出制作糖画用的轮盘、细竹签、小刀、平底锅、电磁炉和几斤麦芽糖块,一件件在展位上摆好,又俯身给电磁炉接上电源。

随后,他把平底锅放上电磁炉,又取出一块如琥珀般晶莹的麦芽糖块,开始“化糖”。

随着糖块一点点在锅中融化,麦芽糖特有的醇厚香气溢出展位,飘向周边。

在王乾坤的展位周围,近二百名本土非遗传承人也开始忙活——

在“南泉豌豆面”展位上,传承人舒家华正在施展“魔法”——通过滚水和佐料的加持,将看似毫不起眼的手工面条,变成一碗碗享誉重庆的“南泉豌豆面”。

在“重庆树叶画”展位上,传承人李明贵正用雕刻刀在树叶上“作画”。当刀锋顺着叶脉的天然纹理划过,三峡风光、大漠驼队、和昆虫嬉戏的小猫甚至是蒙娜丽莎,都跃然树叶之上。

……

看到其他传承人竞相亮出了“绝招”,王乾坤忽然笑了:“这嘉年华上高手云集,像不像我们重庆非遗界的‘武林大会’?”

让非遗“高手”挖掘出来,把非遗“绝招”展示出来——这正是重庆举办非遗嘉年华的第一个理由。

为啥这么讲?

就拿王乾坤来说吧。

11岁时,王乾坤便开始跟随父亲和兄长学习糖画,其后潜心钻研已有近两百年历史的家传糖画技艺,并创新出了“立体糖画”“‘片’‘丝’相济”的绝技,终成大师。

然而,在物质精神供给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王乾坤却不能靠手中“绝活”养家糊口。

迫于生计,他被迫转行,当了一名修车工。

纵观全国,像王乾坤这样忍痛转行的非遗传承人并非个例。

有戏言道,“高手在民间”。此话用在彼时的非遗传承人身上,可谓恰到好处。迫于生计,他们“隐形”于市井之间,踌躇于“跨界”之际,身负古老“绝技”,却苦于无用武之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高度。作为传统文化主要载体之一的非遗,也越发受到重视。

在这样的导向下,重庆市决心搭建一个展示、推介和弘扬本土非遗的平台。

“重庆非遗嘉年华”就这样应运而生——2017年,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依托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举办了首届嘉年华活动。

要在这个平台上展示、推介和弘扬本土非遗,“人”就成了第一要素。

因此,在市文旅委、市非遗协会、市非遗保护中心以及重庆华龙网集团等相关参与各方紧密配合下,重庆非遗嘉年华对全市优秀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进行了发掘和梳理,并筛选出了一批个中翘楚作为活动的“人才梯队”。

伴随着历届活动举办,原本像王乾坤一样“隐形”于市井之间的非遗“高手”们,就这样被一个个挖掘出来,形成了一个持续扩大的本土非遗“项目库”和“人才池”。

每逢嘉年华活动举办,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便会收到“英雄帖”,站上活动前台。

在这个直连市场的“舞台”上,古老非遗也得以迎来新的“高光时刻”。


理由二·寻找非遗传承的“失落指环”


10日上午12点过,简短的启动仪式和精彩的非遗专场演出后,非遗嘉年华正式开幕。

连绵的非遗展位前,传承人们开始忙活。

见状,王乾坤也不含糊,抬手把化开的糖水倒进小斗,在大理石板上“画”起来。

很快,糖画展位前的游客就排起了长队。

“每次到嘉年华‘摆摊’,人气都挺足。”王乾坤笑道。

顾客盈门之际,乐呵呵的王乾坤并不知道,非遗嘉年华赋予自己的,并不仅仅是“摆摊”的机会。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消费选择极大丰富,传统非遗和主要消费市场逐渐脱节,使用人群也不断缩减,非遗传承的最大“痛点”由此形成。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的消费人群——这,就是非遗传承的“失落指环”。

因此,要传承和弘扬非遗,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重新打通非遗项目和消费市场的对接渠道,着力培育和拓展非遗的新使用人群。

这就是重庆推出非遗嘉年华的第二个理由。

据市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非遗嘉年华以“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为主题,并配套设置了非遗年礼大派送、非遗研讨会、非遗产品展销、“传承传统文化·感受非遗魅力”非遗演出、非遗扶贫专题展览等一系列活动。

在这一连串“组合拳”背后,非遗嘉年华一直在努力做好两件事——

首先是“展”,即通过搭建舞台、配套推出专场表演、评选、论坛等形式,集中展示重庆本土非遗风采,进行“口碑营销”。

而“展”,则是为了“推”,即依托直连消费市场的活动平台,吸引游客“路转粉”,从而逐渐培育和拓展传统非遗的新兴消费人群。

在“推”这个方面,本届嘉年华推出的“三礼三品”和非遗扶贫专题展览就是两大亮点。

先说“三礼三送”——“三礼”即“礼貌、礼节、礼信”重庆非遗年礼大推送,而“三品”则是“品味、品牌、品鉴”非遗美食大推送。推出这样一套“组合拳”,目的就是把握广大群众置办年货的“风口”,进一步把本来就和传统节日高度契合的非遗产品推向市场,并逐渐形成“过农历新年、买非遗年货”的消费倾向。

此外,活动主办方还联合重庆华龙网集团开启网上投票活动,对本次参加非遗嘉年华展销的非遗产品进行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评选出30家“2019最美非遗年货”,并为获奖单位颁奖。

网络截图

再说非遗扶贫专题展览。

自2018年以来,在山东省大力帮助下,重庆市文旅委携手山东省相关兄弟部门,在鲁渝共建的大框架下,探索了非遗扶贫培训新路径,并针对全市深度贫困乡镇及各级贫困村进行推广。2019年,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培训共举办22期培训班,对全市18个贫困深度乡镇实现了全覆盖,培训困难群众1100人,建成非遗扶贫工坊18个,帮助605名困难群众实现就业。

在嘉年华活动现场,主办方开设非遗扶贫专题展区,集中展示2019年参与鲁渝非遗扶贫的企业,展出酉阳县车田乡、云阳县泥溪镇、石柱县中益乡、开州区大进镇等地的非遗扶贫成果,向市民汇报扶贫成果。

这条非遗扶贫新路径,既着眼于以产业化手段助推本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也拓展了重庆非遗项目的传承空间,可谓“一箭双雕”。

本届非遗嘉年华推出这个特色项目,就是要向市场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重庆非遗,既是一种能够助推地方发展的宝贵资源,也可经由市场转化,从产业“资源”转化为发展“要素”。


理由三·本土文旅景区的古老“新供给


10日下午,随着一些外地旅行团的加入,非遗嘉年华活动现场迎来了一个游客“小高潮”。

和悠闲辗转在各个展位前的游客不同,一群身穿蓝色制服、手提步话机的工作人员始终在“飞奔”。

从制服上的“华龙网”三个字可以知道,这些工作人员都是本届活动承办单位之一——重庆华龙网集团的员工。

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活动现场执行负责人、华龙网集团文化艺术中心总监姜连贵眉开眼笑:“今年嘉年华更‘闹热’了!”

在活动工作人员的记忆中,非遗嘉年华从来都不缺“闹热”。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第一届嘉年华活动首日,就吸引了约十万人次参与,可谓“踏破门槛”。此后每一届嘉年华都保持了旺盛的人气。

嘉年华为啥这么“撩人”?

因为非遗不仅能“演”能“吃”能“玩”,还能提供精彩的文化体验——对广大游客来说,这种“精彩”正是景区的魅力所在。

因此,自首届活动开展以来,非遗嘉年华就始终选择重庆著名景区作为举办地,既是为了依托景区的“闹热”来宣传和推广本地非遗项目,也是希望通过非遗“搭台唱戏”来丰富景区的旅游产品供给。

这也就成为重庆非遗嘉年华“非”玩不可的第三个理由。

10日下午5点过,沙磁巷华灯初上。

阑珊灯火中,磁器口游客依旧如梭。

重庆糖画展位前,王乾坤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今天我的糖画吸引了不少人,还有客人一个劲拍照——其实我来参加嘉年华,主要目的并不是赚钱,而是为了宣传和推广‘开州糖画’。”

说着,王乾坤慢慢抬起头,望向展区外依旧如梭的人群,脸上浮出了兴奋的笑容:“明天后天是休息日,效果一定会更好!”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陆睿 吴思佳 杜典韵

主管: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主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cqweny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11000637号-21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