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是中国传统乐器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它既古典,又因其缠绵音色而独具魅力。今年74岁的傅应康是一名退休教师,痴迷音乐的他不仅拉得一手好二胡,还会自己造二胡。从1967年制作第一把二胡至今,50多年里,傅应康在家亲手制作了近200把二胡,成了小区里的“巧工匠”。
傅应康制作的应月斋二胡讲究一器一木,古木制作,具有声音通透、音律优美、匠心独运、制作精美等特征,并匠心独运,开发了生态环保、方便简洁的丝绸、棉布、化纤三结合制作的人造皮进行蒙皮,成为二胡制作工艺一个大突破。日前,傅应康被命名为沙坪坝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传承的应月斋二胡传统制作技艺还入选了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心灵手巧
苦心钻研自制二胡
日前,记者来到傅应康家中,一走进他的工作室就看到墙上挂着一排排二胡。“这都是老头子自己做的。”傅应康的老伴张淑梅说,家里现有10多把二胡,全是傅应康手工制作。记者看到,这些二胡看上去大同小异,但每把的材质不一样,雕纹样式都十分精细。
“高中时我就对二胡产生了兴趣。”说起自己与二胡的缘分,傅应康说这与自己高中的物理老师有关,“那时老师喜欢乐器,常常教我们拉二胡和小提琴,这深深地影响了我。”傅应康说,19岁以后他成了一名代课老师,后来进入中学教书,教过数学、体育、语文、政治,但从未与音乐沾边,从事二胡制作,纯粹是业余爱好。
“那时买把二胡要60元,我工资才24元。”傅应康说,自己从小爱好手工艺制作,常帮人做家具,有一定的木工基础,“买不起,我想就干脆自己做一把。”没有完整的学习资料和介绍书籍,他就借着兴趣依葫芦画瓢。1967年,傅应康帮人做了一把逍遥椅,对方送了他一面穿衣镜,“镜外框是紫檀木,可是做二胡的好材料啊!”傅大爷说,他当时便将镜框木材拆下,并将学校废弃的“三弦”的蟒皮移植过来,绷上两根钢丝,做成了自己的第一把二胡。
有了人生的第一把二胡,傅应康对二胡愈发痴迷,每天拉上几段二胡、钻研制作工艺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提高技艺的过程中,却遭遇了重重困难。为此,他四处向人请教,几乎所有的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都被利用起来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一次偶然的机会,傅应康结识了二胡维修师傅周仲良,一有空便向他请教,并正式拜师。后来他还去了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看了不少琴,也买了不少琴。在多年的制琴、修琴的实践中,他一直在研究,逐渐改进了自己的制作工艺,还增加了二胡整体的协调性和美感。
傅应康说,由于平日教书忙碌,直到56岁退休后才全身心研究二胡制作。
家即是制作坊
制作二胡只为快乐
记者在傅应康家中看到,家里的小房间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工具和简易机床,还堆满了各种木材。傅应康说,他特意把家里的房间隔断,设置了两个小作坊,用来制作二胡。
琴头、琴筒、琴杆、琴轴……记者看到,工作台上堆满还未加工完成的二胡部件,“别看一把二胡不大,但制作工艺讲究,从选材、制作、蒙皮,到雕刻、调音等,前后要经过100多道工序。”傅应康说,制作一把二胡要经过凿、铲、磨、抛光等程序,往往得花上20多天时间。“琴筒六个边的角度,琴轴的大小都有讲究。”傅应康说,二胡简朴,但音色丰富多变,制作中的每一处细节都会影响到一把琴的好坏。制作二胡需要的是耐心,有时一个琴轴上的雕纹都要雕刻几个小时。
“这里的很多木材都是我在收藏品市场买来的。”傅应康介绍说。记者看到,这些原材料多以废旧家具为主,其中有镜框床架,还有书柜门板。“这些老家具的木材经过时间沉淀,反而更显珍贵。”傅应康说,他挑选的家具木材都是红木或紫檀木,属制作二胡的上佳材料。为让二胡更显别致,傅应康还曾到宰牛场去“淘宝”。“牛的小腿骨可用做琴头装饰。”傅应康说,为制作精品、个性化二胡,他既遵循科学的发音原理又保留传统的蒙皮技法,以达到音质音色较好的效果。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适当改良外部结构,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简洁古朴的竖式二胡,使应月斋二胡既是实用器,又是艺术品,逐渐得到许多二胡爱好者的认可。
此外,经过多年研究,还开发了生态环保、方便简洁的丝绸、棉布、化纤三结合制作的人造皮进行蒙皮,让二胡制作焕发新生机,“不少二胡爱好者都先入为主,以为二胡必须要通过取材蟒皮,才能达到好的音色效果,其实不然,一些人造皮、天然材料同样可以让二胡达到不错的音色效果,甚至旗鼓相当。”
在2005年全国高档民族乐器创作大赛上,傅应康的手工二胡获得金奖,并于2010年参加香港珍品二胡制作大赛,两把二胡分获银奖和铜奖。
“我想做出更好的民族乐器,也想造福更多的二胡爱好者,为他们服务解难。”傅应康说,自己制作二胡并不是为赚钱,不主动进行销售,纯属业余爱好,因为二胡给他带来了快乐。喜欢二胡的人会向他购买收藏或维修,而自己也会将二胡送给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带徒授艺
希望薪火相传
退休后,二胡成了傅应康生活的“伴侣”,他不光自己沉浸在二胡的世界里,还开始向更多年轻人传播二胡传统文化,希望将技艺传承下去。目前,他正式带的徒弟有6人。他说,应月斋二胡作为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乐器文化,其魅力在于它有民族色彩,“二胡是我的爱好,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这辈子我爱对了,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它。作为一名老师,在带徒传承技艺的同时,我更注重的是人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这一技艺发扬传承下去。”
傅应康坦言,作为民乐“四大件”之一,二胡近几年来很“热”,社会上学习二胡的人越来越多。但随着现代模具化、流水线生产对传统手工艺的严重冲击,加之材料稀缺,从业者年龄偏大等问题,目前这一技艺存在后继乏人的情况,亟待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为了持久地宣传二胡文化,自己多年前就与磁器口本土的民乐爱好者一起成立了二胡沙龙,取名为“一根筋”,定期在茶馆进行二胡演奏、交流,一直保持到现在。现在,队伍越来越壮大,成为重庆二胡人都知道的特殊团体,“将自己制作的二胡取名‘应月斋’,源自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再根据名字谐音而来,也是希望将二胡技艺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图文 沙坪坝区新闻中心记者 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