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咖馆】对话《妈妈咪呀!》中文版制作人田元:对中国观众而言 它有共情的力量
日前,记者对话《妈妈咪呀!》中文版制作人——中国音乐剧第一人、华人梦想总经理田元,回忆心路,田元坦言,“七年前我们开始做《妈妈咪呀!》中文版,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这条路不好走,人才、剧场、硬件、软件全都要从零开始,完成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您当前所在位置: 重庆文艺网 > 快报> > 正文

【艺咖馆】对话《妈妈咪呀!》中文版制作人田元:对中国观众而言 它有共情的力量

2019-01-14 20:15:19 来源: 重庆文艺网 条评论
【摘要】 日前,记者对话《妈妈咪呀!》中文版制作人——中国音乐剧第一人、华人梦想总经理田元,回忆心路,田元坦言,“七年前我们开始做《妈妈咪呀!》中文版,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这条路不好走,人才、剧场、硬件、软件全都要从零开始,完成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

重庆文艺网1月14日19时50分讯(记者 张义 吴思佳)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巡演正在国泰艺术中心进行。日前,记者对话《妈妈咪呀!》中文版制作人——中国音乐剧第一人、华人梦想总经理田元,回忆心路,田元坦言,“七年前我们开始做《妈妈咪呀!》中文版,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这条路不好走,人才、剧场、硬件、软件全都要从零开始,完成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

田元。重庆演出公司供图

重庆文艺网:《妈妈咪呀!》作为当今全球最知名的音乐剧之一,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决心把她变成中文版,呈现给中国的观众?

田元:选择《妈妈咪呀!》原因诸多,我想说三点。

一是它本身品牌的经典性,《妈妈咪呀!》的创意与品质已经使它成为音乐剧史上教科书般的经典。它从伦敦西区走入纽约百老汇,巡演到世界各地,20年来保持着百老汇票房TOP 10的佳绩,欢迎程度不言而喻。

二是它的故事以及音乐,完全能胜任“音乐剧启蒙“的赞誉。发生在短暂时间内充满戏剧冲突的故事、瑞典国宝级乐队ABBA的22首传世经典歌曲、形象和性格鲜明的人物……这些都是一部舞台作品受欢迎的关键元素,但《妈妈咪呀!》最可贵的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有共情的力量。除了友情和亲情,这部戏中的每一个主角最后都找寻到“自己”的意义,这是我们中国的戏剧文学作品也一直在探究的命题之一,而且还是通过一部轻松幽默的作品表达出来。

最主要的一点,引进这部音乐剧将其本土化,对于我们而言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在推出《妈妈咪呀!》中文版之前,我们的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音乐剧市场处于启蒙阶段,比不上伦敦、纽约或日本,但总体而言,中国变化很快,已经到了可以接受和发展音乐剧的时期……正是如此,《妈妈咪呀!》才有机会进入中国市场。要学习就该选择“足够优秀”成为范本的作品去学习,而今回头看,我认为我们选对了。《妈妈咪呀!》中文

版的诞生到现在的第四季,我们吸收、学习、借鉴国外音乐剧产业的成功模式,转化为了自己的一套行业标准,培养了一大批现而今中国音乐剧行业的人才,培养了最早一批中文版的观众,这些都是可贵的资产。

重庆文艺网:当初争取《妈妈咪呀!》中文版权的有竞争吗?你们是靠什么打动了版权方最终拿到中文版授权的?

田元:有,但竞争真正的核心不在于外版权方选择中国的哪家公司与团队,而是如何说服版权方英国小星星公司相信中国团队有中文版制作的实力。

如果对比制作的过程,那么拿到版权的困难度就还好。制作《妈妈咪呀!》中文版之前,我们已经引进了诸多剧目并且获得成功。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团队的专业度以及丰富的制作经验,最终获得了版权。我们和小星星之间的谈判经历了三年的时间,整个版权协议文件在制作、演员、灯光、音响、票房分成等方方面面做了极为细致严苛的规定,这个一级版权合同长达几百页,2010年6月我带领当时的团队终于在北京签下了长达5年的版权合同,这也是中国演艺版权引进的第一单。版权到期后,我们又和版权方续约,当然这一次没有再经历三年谈判,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用实力彼此建立的信任。

重庆文艺网:我们在一些演出的宣传资料上看到,中文版的《妈妈咪呀!》具备更懂你的“中国式”幽默,这些中国式的元素究竟占据多大比例?它会不会是一个矛盾,一方面中国观众可能会更喜闻乐见,但另一方面会影响甚至降低原版音乐剧的“原汁原味”?你们如何去做到平衡?

田元:我想解释一下,“幽默“并非我们的目的,如果它引发了“幽默效应”,那也是围绕剧目本身而出来的。

中文版是《妈妈咪呀!》第14个语言版本,本土化版不只是简单地翻译台词,只有把整个剧移植到当下的中国文化、中文里面,才能真正打消文化隔阂。所以这种“中式幽默”其实是功能性的,它是为了更加准确传达出这部剧的故事、人物性格和情感。

引进作品如何在本土化上不丧失原作精华,这是影视、文学、戏剧等都会遇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首先有原文翻译上的准确度,国外戏剧作品来到中国巡演时经常会有漏译和错译的问题。还有就是文化背景障碍。好比读者无法理解堂吉诃德的骑士情结,这其实和翻译的关系不大,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你就算看原文也不会马上就能理解的。《妈妈咪呀!》是部治愈喜剧,但这当中涉及到那个年代的西方社会,涵盖了女性独立等主题。所以我们在翻译上做了一些“小动作“,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去挖掘相近的知识点,去替代去诠释,帮助观众快速理解剧情和人物,而不是被”努力去理解剧情“带偏。

所以这种“中国式幽默“,没有刻意去设置比例,因为它是为这部剧“原汁原味”而服务的。

重庆文艺网:《妈妈咪呀!》中文版自2011年7月在上海首演以来,已在中国演出400余场。这400多场演出下来,中文版《妈妈咪呀!》有没有什么变化,收获又有哪些?

田元:变化是这一季整体制作质量更好,我们依然是和版权方合作,主创人员都是一个英方人员带一个中方,如果你对比第一季和这一季,会看到团队的巨大成长。但这也是7年来坚持的结果。收获的地方,当然是看到了观众的成熟。7年前是没有“音乐剧迷”这么一说的,现在有了,而且他们会客观、专业地去评判《妈妈咪呀!》中文版到底好在哪里,这让我作为制作人,非常开心,因为我们在共同成长。

我们的目标绝对不是仅做中文版的世界经典音乐剧,但是这个制作中文版的阶段是必须要走的。走这个阶段的目的,第一是为中国音乐剧培养和积累人才,包括演员、台前幕后的专业技术团队、制作理念及执行力都很强的专业制作团队和能让作品在全国进行长期演出的市场推广人员。第二是学习先进的制作理念,这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比如中文版《妈妈咪呀!》做到了面向全球招考演员、高强度排练、舞台设备的不断调试和磨合、观察观众的笑点和反应、注重和观众的互动等,形成了一套非常有效的制作机制。第三是希望打造一个产业平台。华人梦想没有把自己定位一个单纯内容生产的公司,不是只做《妈妈咪呀!》一个项目,我们2017年连续做了“欲望三部曲”的小剧场作品,2018年我们引进了百老汇的当红剧目《长靴皇后》,是国内引进剧目市场中非常年轻的获奖作品。这些都是在不断测试市场、与观众产生联系并对话,我们还在搭建剧院管理平台,都是在往平台发展,而且是做规范化的平台。

 重庆文艺网:在你看来,现在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田元:我坚持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时代好在机遇,音乐剧本身的特点决定它可以做成产业。国内目前相较而言上海的市场目前最成熟,它的成功让我们确定了音乐剧要靠品质取胜、把观众当上帝的思路。资本的涌入让音乐剧一度站在风口,《妈妈咪呀!》中文版正是这个庞大的音乐剧产业链的开端,《妈妈咪呀!》中文版将成为打开中国音乐剧市场的一个引擎。

坏在目前的业界结构很畸形,七年过去了,行业亟待解决的依然是“何谓标准”以及“本土化作品”的良性发展。行业与资本挂钩,音乐剧想真正成为健康的产业,从业者和投资者都要清醒认识到这不是一个挣快钱的行业。我看到很多“吹出来”的数据在空中漫天飞,坦白说中国的市场潜力绝对不低,但确实尚在挖掘,要挖掘这个市场,就要回归到这个行业的根基本身。

什么是根基,坚持“国际标准”是唯一标准,要有过硬的作品,要有肯钻研的专业制作人才,再就是懂行的市场人才。市场是人与数据的关系,学习英美、参考日韩,照搬模式、照着中国人口去估摸然后鼓吹数字,是很不负责任的。攻破的要点之一就是符合中国观众文化以及审美习惯的一流作品。

重庆文艺网:《妈妈咪呀!》之后,你还有什么打算?听说还有几部重磅级的音乐剧也在引进的计划当中?

田元:我们一直有在考察,不断在全球的成熟市场去考察,但是引进项目只是华人梦想内容线的一条支线。原版引进涉及版权方、制作方、出品方各方面的利益,需要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强大的财力资源及专业的技术知识,比起大规模的“引进剧”,我觉得这个行业更需要优秀的本土化作品,除了中文版,原创中文作品也有巨大缺口,这些都是华人梦想要去做的事情。做成这些,我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实事求是,用好的作品去面对观众吧。市场的变化永远是跟着人走的,今天,市场不再需要我们只做“启蒙”,而是要留住观众。这几年在中文版制作和原创领域,我们看到观众的流失,归根结底是作品本身没有带来信心,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2018年启动《妈妈咪呀!》第四季,希望再次出发的第四季可以面向更多观众,直面挑战并不断创造惊喜。(完)

时隔8年,《妈妈咪呀!》中文版带着全新阵容再次“席卷”山城。曾经的TVB花旦陈松伶挑起大梁,将唐娜这一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并用她极富磁性的嗓音,把你带进《Dancing Queen》的魔力世界。该剧将在国泰艺术中心连演8场,持续至1月16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