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城是一座什么城?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站在多功城中,这句话显得格外应景。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您当前所在位置: 重庆文艺网 > 首页>新闻资讯> > 正文

多功城是一座什么城?

2018-11-01 06:30:00 来源: 华龙网-重庆晚报 条评论
【摘要】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站在多功城中,这句话显得格外应景。

多功城遗址东城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站在重庆主城北的多功城中,南宋词人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这句显得格外应景。南宋末年,为抵御蒙古军的入侵,南宋军民在两江交汇处、险滩激流旁修建了多座城池,形成一道遥相呼应的防御体系,多功城便是其中之一。合川的钓鱼城之所以享誉中外,只因钓鱼城之战为中国古代防御战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世界历史的拐点。然而,却没有几个人知道,在100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中,这座多功城,与钓鱼城成犄角之势,拱卫着大后方重庆,是钓鱼城前线的指挥部。秋天的重庆阴雨绵绵,记者近日特意探访了这座在两江新区翠云山顶的风雨中飘摇了800余年的多功城。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吴娟 实习生 许美延 文/图

800余年老城墙

多功城不好找,跟着手机导航,才在一条泥泞支路找到入口。在当地人的指点下绕过一片停车场,从泥泞的道路上循山而上,从铁丝网一旁的小路上山,沿着石梯蜿蜒而上,七八分钟后,石砌的城墙出现在眼前。城墙左侧有拱形门洞,从门洞旁的标示上才知道,这就是多功城了。

据《巴县志》记载,多功城在咸淳六年(1270年)间,由朱禩孙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时重新修筑,至今已经800多年。站在石梯上远远望去,城墙依山而建,方条石整齐堆砌,看起来依旧坚不可摧。走近了看,门洞上方的的三个字由于风化,仔细辨认才认出有“西”“城”二字。一棵黄葛树从门洞上方的石缝中伸出来,杂草和青苔覆盖了墙体,似乎在诉说着城墙经历的岁月。

进深两米多的门洞里,左右两侧放着长凳,可见时常有人在此歇脚。头顶上一块条石,刻着“端明殿大学士大夫四川安抚制置使朱禩孙建”字样。城门里面,是另一番天地。首先入眼的,便是眼前一棵参天的黄葛树,从如虬龙盘节的树根来看,它已是一棵百年老树,上头挂着的红布也昭示着附近百姓对它的敬畏。

环顾四周,草木纵横、古木交错。唯一有现代感的,只有城墙内到处立着的蓝色警示牌了。左侧一堵土墙垮塌了部分,墙体露出大面积泥土,中间方形门洞上“花雨弥天”四个字和两侧对联清晰可辨。站在门洞外往里观望,不规则的排列着几尊菩萨,这是传说中的翠云寺。

千年翠云寺

在网上查阅翠云寺的资料,它建于1021年,历史比多功城还要早。然而现在的翠云寺,房屋已经倒塌得差不多,只剩下大殿和背后的十几间破烂的房屋。门洞的两扇铁门敞开,面前瓦房内几尊菩萨积满了灰,灰尘扑面,墙角散落着香灰、香纸和碗筷,昔日的雄伟早已荡然无存。从旁侧的通道走进后院,青苔、落叶遍地,破败不堪,院子中间一棵桂花树参天,遮挡了部分光线。树下8个石墩以树为圆心,围成一圈,青苔包裹得严严实实。

两旁几间房屋早已废弃不用,有的已经倒塌,只剩下青色的砖墙和门窗。从窗户往里打望,只见瓦片和横梁散落在地,与杂草青苔融为一体,门外的屋檐下堆满了干枯的树枝。在这里,记者碰到常年在此的82岁符婆婆,据她介绍,翠云寺传说是鲁班修建的,每天都有几十个人寻迹而来,有的是来上香拜佛,更多的则是在网上看到信息前来探寻,还有人在这里画院前那棵黄葛树。

听符婆婆说,屋后的天池井神奇得很,千年不枯。以前这一带的居民都是在这里打水,据说嘉陵江涨水,里面的水还会变黄。记者沿着她指的方向走到屋后,只见天池井水面飘满了浮萍,并不如传说中一般清澈透亮。天池井后方,仍可见几栋倒塌的房屋,仅剩下半阙黄色的泥墙淹没在杂草丛中。

山城军事堡垒

翠云寺后面还有一个东城门,相比西城门,这个城门稍微低矮了些,门洞上方的“东城门”三个字看得更清晰。站在城门外放眼四周,四面景色一览无余。回望身后的杂草、破败城墙,再也见不到碉楼和烽火台的痕迹。

800多年前,蒙古铁骑南侵,大汗蒙哥亲临合川钓鱼城,没想到却在这里殒命,南宋也因此续命长达36年。在这场战争中,两江新区的这座多功城,与钓鱼城成掎角之势,拱卫着后方的重庆。据说,从元朝开始,多功城就有一条官道直通钓鱼城,来往商贾大多在此歇脚,人流络绎不绝。很多时候,多功城不像一个军事堡垒,更像一个繁华市镇,但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注定它不会平静。300多年后,张献忠率军第三次入川,他命部将刘文秀进攻重庆。刘文秀拿下合川占据多功城后,没想到被明将曾英偷袭。拿下多功城后曾英以此为大本营,和副手李占春、于大海等展开积极的攻防,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战时女子中学

每到一定时期,多功城都有它特殊的历史使命。时光流转,进入抗日战争时期,那时重庆成为全国抗日的大后方,曾经硝烟弥漫的多功城,里面却是书声朗朗。原来,昔日的军事堡垒,成了江北女中的操场。据说,那时的江北女中,是一个颇具今日所谓贵族意味的学校,当年附近几个县的达官贵人的女儿都在此念书。学校的设施也颇为考究,礼堂、戏台、跑道、图书楼和水池一应俱全。

抗战结束后,女子中学成为花朝小学。曾在此读过书的蹇福元今年60多岁,回想起儿时的多功城仍记忆犹新,一边给记者画图展示,一边问记者这些建筑还在不在。1959年,蹇福元在多功城内读小学一年级,当时一个年级一两个班,每个班三四十人。那时,老师都在学校里吃住,除了米要从山下背上去,生活用水都直接从天池井里舀。附近只有这一所小学,花朝村、字藏村甚至葫芦村的学生都在这里上学,全校师生大概七八百人。“院子里的桂花树还在不在?”蹇福元问,当时,每到放学时,学生们就在树下排好队准备回家。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山下修起学校,多功城内的朗朗读书声才逐渐消失。

发掘明代造像

多功城历史几经嬗变,在历史上经历过怎样的风云变幻?翠云寺真的如网友所说历史比多功城还要悠久吗?为此,记者找到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多功城遗址考古领队汪伟。

汪伟介绍,去年4月到7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曾对多功城进行为期4个月的考古发掘。通过考古发掘可以证实,多功城建于宋代,咸丰、光绪年间曾两次对它进行修整维护。“多功城的石材用料跟构筑工艺与合川钓鱼城相似,我们对城墙的夯土进行研究后,可以证实多功城的城墙始建于宋代,然而,现存城墙约为540米左右,大多为清朝修补,宋代的遗迹所剩无几。”

对于翠云寺的建造年代,汪伟不敢肯定。“去年,我们在翠云寺天池井旁边发掘了几尊造像,这可以证实它是明代正德年间的。目前所见到的翠云寺的房屋,则是民国时期所建。”汪伟还透露,“由于多功城的古城墙保存较好,我们还计划对多功城进行后续的考古发掘。”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