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不大的书房,挂满了不同的书画作品;空着的床铺上,摆放着画好的扇子书画作品;陈旧的书桌上,红色、黑色、绿色等不同颜色的笔摆成一排……这是重阳佳节当天,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探寻老人晚年生活幸福的模样,来到北碚区红岩社区,在六旬老人尚鸿生家里看到的情景。
这位老人感动大家的不仅是精美的画作,更有老人晚年学艺,十余年执笔奋斗、辛苦创作的绘画精神,还有晚年生活过得“诗情画意”,充实幸福的样子,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好学:重拾画笔折扇上作画
今年重阳节,尚鸿生画好的扇面画
今年68岁的尚鸿生是原红岩机器厂的一名工程师,工作时因意外事故导致老人右眼视力残疾,左脚受伤肢体残疾。“55岁退休时,家中独子在北京工作生活,不用去帮忙带孙子,我觉得一下子就闲了下来,决定要把退休生活过得更充实一些,这才重拾起画笔。”尚鸿生说,以前在单位一直很忙,经常要手绘图纸,有点基础。
“我以前就喜欢书画,但一直没有时间学,退休后才有时间正儿八经学绘画,练书法。”尚鸿生感慨,人就要活到老,学到老,多学一些知识,多会一些技能,不但可以充实生活,更能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健康。
就这样,尚鸿生在知命之年拿起画笔。由于腿脚不便,他没去老年大学绘画班深造,只是在家靠看书自学。尚鸿生表示:“那个书上就跟老师一样,画花什么笔,画叶什么笔,还有眼睛怎么画,嘴巴怎么画…..我就跟着书上那样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的画功逐渐精湛。一次偶然的机会,尚鸿生看到折扇上也能作画,美观又实用,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便买回白色布艺的扇子开始学习。先是纸上画草图,然后再刻画到扇子上。“在纸上作画,需要裱框,既麻烦,成本也高。”尚鸿生说,自从学会在折扇上绘画时,他每次出门身上都会带着两三把扇子,随时随地都可以送人。
坚持:十余年送出上千把折扇
当记者翻动着折扇,看见有缙云山九峰图、重庆四面山图等。“我现在已把绘画、诗歌融入生活,扇面上的素材也都是来自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尚鸿生随手拿起一把扇子介绍,这是今年4月12日,他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的观后感,在扇面上写下了“强军护国”四个字,而“红岩厂、红岩魂,两处红地世人尊,学习先烈信仰纯,三线英雄泪湿襟”,这首诗也是他上个月25日,去参观了红岩魂陈列馆及渣滓洞和白公馆写下的。
在重阳佳节这天,尚鸿生写下了“如今生活像美酒,最少要活九十九,三节刚过逢重九,百岁居民从此有”。此外,他还会写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金句在扇面上,赠送他人,传递学习。
经过长达十年的磨练,尚鸿生练就了扇面画的绝活。从最开始一天才能画好一个扇面,到现在一两个小时就能画完,他的扇面画手艺更是越来越娴熟,用画笔描绘出了生活的多姿多彩、用最真实的体会描绘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呈现出退休生活的充实快乐。他说:“家里只保留了几个心爱之作,大部分扇面画都送给了亲朋好友。十来年,我的扇子都是只送不卖,前前后后送出的扇子得有上千把了。”
浪漫:自创春联融进夫妻名字
“尚鸿生老两口很恩爱,每天出门散步、买菜都是手牵手,相伴左右。”红岩社区工作人员黎缃雪告诉记者说:“尚爷爷多才多艺,是社区里的名人,他写得一手好字,扇子画也精美,会吟诗写对联,还会打天津快板,社区活总是积极参与,常给社区居民带来欢乐。”
80岁的付云合是尚鸿生家楼下的邻居,他们也曾是一个厂里的同事。他向记者透露:“每年他家的春联都是自己写,去年更是把夫妻两人名字融进了春联里,看着很浪漫,夫妻二人一直是社区里的模范夫妻。”
恩爱夫妇
“上联是尚行鸿运财生财,下联是曹运洪邦兴芳兴,横批是尚天曹地。”对此,尚鸿生表示,当时也是即兴创作写下的春联,把妻子名字曹洪芳和他的名字尚鸿生融入对联,偶然浪漫一下,让平淡的退休生活,偶尔也增添一些小幸福。
“洪芳照顾了我大半辈子,洗衣、做饭、拖地她从没让我做过。”尚鸿生感激地说,在厂里工作时,时常早出晚归,四处出差,家里都是她一人照顾,后来出事故导致出行不便。退休后她不离不弃守护在身边,两人才真正的朝夕相处,出门时,大家总能看见他们手牵手的画面。(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陈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