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画
“小品”二字,原本出自佛经。佛家一般将佛经之详本称为“大品”,而将简本称为“小品”。中国画里的“小品画”之定义,是相对于一种严谨的、大型的主题性创作而言。两者所担负的美学功能不尽相同。主题性创作往往起着艺术为社会、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即“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而“小品画”的功能多是抒发画家的闲情逸致,或进行多种技法的有益尝试。就中国画小品而言,它是画家带着文人墨戏的观念或探索技法的目的,以画寄情,兴趣所至,即兴创作,无拘无束地抒发感情的随意之作。它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题跋和用印成为画面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诗情画意、强调笔法的书写性。“小品画”一般在一尺或者数尺之内。在内容上要求简练、概括、小中见大。趣味隽永是“小品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它表现的题材有小情小景、寻常故事、民俗民风、神化传说、历史人物、诗情词意等等。因其小,所以一石一花、一树一亭、一人一物均可入画。由于篇幅小,着墨简约,不需要太多时间,茶余饭后一挥而就,十分方便,正与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合拍。“小品画”虽小,但它的幽雅却能给人以美感,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一叶知秋”、“一滴水看世界”,小而不小,小画仍需大手笔。
《香飘烂漫》
小品画的特点:
一、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一般都有两种类型的作品:一种是精心构思、画面形象较多、结构复杂的宏篇巨制,习惯上称大件作品;另一种是从形象到笔墨非常简练而意趣神情鲜明的即兴之作,一般称为小件小品。因此,“小品”比起“大作”来它就像一首小诗,一首短曲,不求深沉,严肃,但求清新、活泼,即兴而作,笔简意深,是小品的特点之一。
《朝露》
二、小品以欣赏性和抒情性见长,它注重审美的追求和某种意境情思的抒发。所以小品画中的形象多以传神抒情为主,对形象不作过多的雕饰,表现手法简练单纯,给人以优美、自然、舒畅、轻快、动情、纯补、恬静的审美享受。
《春风鲜英》
三、由于小品画形象单一,手法比较简练,因而画幅也较小,适合于普通家庭装饰欣赏之用。小品画一般以小立轴、镜片、册页、扇面等形式为主,广泛应用于社会,凡宾馆、小会议室、小客厅、以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室内装饰布置,都常用小品画。可以说中国画能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主要是小品画,所以小品画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冷艳》
四、小品画的表现手法比较自由随意也是它的一个特点。无论具象、抽象、意象都可自由使用,或工细或粗放亦可随意选择,这种手法的自由随意是基于形象的单一,容易做到简练概括。比如随笔泼下一片浓墨,很富于墨韵的审美情趣,如果这团墨韵略似人体某一个动态,只要稍加头手,即可能是一幅很好的写意人物小品;如果这团墨韵略似卵形,只要略加头嘴、脚、爪,即可能成为一幅花鸟小品;正是这种随意性,所以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偶然的特殊艺术效果。
《初浴》
五、讲究笔情墨趣是小品画的又一特点。历代很多画家,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笔墨功夫上,而小品画最能体现一个画家的笔墨成就,这是因为小品画易于画家的笔墨技巧充分而自由的发挥,它受到的拘束和限制较小。中国画的笔墨,就其对物象的造型功能来讲,还不是画家的主要追求,笔墨的真正价值——或者说主要价值还是审美。所谓笔情墨趣,其本质是审美的,一根富有情感的线条,一团饱含趣味的墨韵,姑且不论它表现了什么,单就其给人的审美心理感受来说,它的抽象美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中国画讲究笔墨的原因所在。基于小品画在创作上的上述特点,所以历代画家把它作为中国画技法探索的一种好形式。
《凌霄》
花鸟小品集,是苏甦先生于今年八月为避重庆酷暑,在北碚青峰山红豆杉宾馆内闲暇时所作,作品共计四十五幅,在此结集,供网友们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