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耕耘25年 他的坚守只为一种技艺叫“细木作”
42岁的刘建谈细木作文化,宛如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您当前所在位置: 重庆文艺网 > 快报> > 正文

匠心耕耘25年 他的坚守只为一种技艺叫“细木作”

2018-09-27 07:00:00 来源: 重庆文艺网 条评论
【摘要】 42岁的刘建谈细木作文化,宛如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重庆文艺网9月27日6时30分讯(记者 陈发源)前不久举办的第七届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渝北展位上的“匠心”设计,让观众记忆犹新。但关于其创造者却鲜有所闻。带着这一疑问,近日,记者来到文园天地艺术馆,见到了“匠心”艺术,也是文园天地艺术馆的创始人刘建(艺名:龍吟),听他谈细木作的故事,对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情怀。

“喜欢一门艺术宛如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对它产生了感情,自然就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42岁的刘建二十五年来和他的团队专注于手里的活计—细木作工艺,让世人看到了细木作文化这门传统手艺的独特魅力,拥有一颗匠心,更拥有一份坚守的情怀。

按清式紫檀文房印章原样改良的金丝楠木音控盒。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初衷

因家庭影响 自幼受木艺文化熏陶

细木作在明清时期与青花瓷工艺、玉雕、景泰蓝工艺等齐名,古时这项工艺专为一些达官显贵们服务。文园天地艺术馆创始人刘建谈及入行细木作行业,与自家是手工艺世家息息相关。

刘建说,其父亲、爷爷、曾祖父都是当地有名的篾匠,传统的手艺人,常常看到长辈们为邻居们编竹席、竹篓、竹编等生活用具。此外,当时不少街坊邻居也是木作匠人,所以经常会看到一些雕花精美的床及一些木作适用具,非常有感觉,感慨为什么这些会制作得如此精致、漂亮,因此对木作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播下了一颗木作情怀的种子。

雕刻中的修光技法。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刘建的姐姐刘爱民来到北京工作,认识了现在的姐夫袁剑君,而他是清宫造办处最后一代传人温德元的关门弟子,在师父温德元的精心指导下,出师后便与家人共同成立了修复明清细木作木器的作坊“君馨阁”。

1995年,年仅18岁的刘建来到北京协助姐姐。刘建说,来到北京,除了帮助姐姐管理一些事情以外,自己也参与学习细木作工艺古董家具的鉴定和修复中,亲力亲为,与其他工人师傅一起学习打磨、木作的修复和传统工艺的技法,学习到不少细木作知识。

在这期间,刘建也接触了不少世界顶级木器收藏家、研究者和喜好中国文化的世界名流人物。一次偶然机会,明式家具研究学会会长陈增弼知晓了作坊后,经常带领学生来到作坊进行体验教学,刘建也得以学习到许多明清木器细木作的理论知识。

第七届重庆(国际)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刘建为媒体朋友介绍自己与团队共同打造的金丝楠云龙纹朝服柜。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坚守

从艺二十余年 传递一份情怀

“不断学习,继续提升,努力创造是一名细木作艺人要一直秉承的理念。”刘建如是说道。

刘建说,这些年来,自己一直在不断学习,为一些大使馆进行木器的鉴定和修复,与一些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交流中,他们也经常会对我们说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下来。

1944年,第一本中国明清木器书籍《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出版,这是一位对中国木器文化有着资深研究的德国人古斯塔夫·艾克创作出版,以此表达他对中国细木作文化和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书中一句“愿这古老而崇高的技艺,经受住机械化文明时代的千难万险而永传不衰。”一直勉励刘建整个团队坚守细木作文化。

明代黄花梨文房箱。记者 陈发源 摄

“北京是文化的中心,它是文化产品的聚集地,是走向全世界的中转站。”刘建说,自从事细木作文化以来至今,培养了来自山东、河南、河北、湖南等地上万名工匠,创作出了许多文化产品,遍布全世界。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世界掀起对中国木器收藏热,发达国家都在研究探讨中国细木作文化的根源,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均陈列出中国明清时代的木器藏品,鉴定木器的价值,在当时已成最高深的艺术学问。

清代晚期文园天地馆藏文物。记者 陈发源 摄

细木作文化木器的盛行,也为刘建带来了诸多商机,创造出许多以木作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业,而细木作文化最核心的载体在明清家具上体现尤为明显。

当记者问,为什么要坚守这个行业?刘建笑说,喜欢一门艺术宛如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对它产生了感情,自然就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根,家族文化都是需要靠文化来传承下去,二十多年所创造的成就已经让自己爱上了细木作文化,无法释怀。

完成后的云龙大柜局布。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创新

与时俱进 现代化元素融入木器制作

2010年,以古时放置印章印盒的形式结合现代人生活性创意融合而成的中式音控盒制造出炉,看似简单的木盒子,打开却是音箱的音控操纵器,这样的构造也极具现代化,而盒子在用料及做工显得挑剔而精致。

二十年来,刘建收集了不少具有收藏品质的明清古董家具和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木器收藏品,经手了许多细木作艺术品,保留了制作工艺的原始资料和图腾。

刘建告诉记者,我一直在思考创意改良的问题,不仅要挖掘木作核心的元素,在设计上要融入工艺和美学元素,要掌握木作文化的灵魂。2002年,其美学启蒙老师说过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刘建,现在的工匠,连古时的东西仿都仿不好,凭什么去创意。”

现代经刘建改良设计的文房书架、书桌、笔架。记者 陈发源 摄

在刘建看来,创意不能只是简单进行复刻,现在许多设计美学的专业的学生和老师,他们懂设计,但是不懂木性,不懂木作的灵魂,创作出来的作品就缺乏木性,而许多从事专业古董家具业态的专业性人才,无法突破传统的制作技艺。

刘建说,为了迎合时代的变化,一直在创作一些符合90后以及00后以木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木作的设计和创意,首先要吃透,要学会复刻,才有水准去改良它。

传承

将细木作文化带回重庆 欲打造文创研发中心

“传统文化就应该延续下去,不能忘却,不仅要尊重传统,更要突破传统。”2014年,刘建携文园雅藏团队回归重庆,成立西南地区首家以纯正细木作文化为支撑核心的文化艺术体验中心——文园天地艺术馆。

文园复刻清代中堂家具。记者 陈发源 摄

刘建说,文园天地艺术馆已收藏明清细木作典藏类作品5000余件,将这些富有历史文化的老物件的活力呈现开来,一点一点将木作文化进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细木作文化,非常有意义。

采访中刘建透露,预计在2019年,文园团队将着手努力成立细木作文化博物馆,在馆内开设细木作体验课程,让更多喜欢木作文化的朋友,能够亲身体验木作文化的制作、绘图,引领巴渝地区一些年轻人进入细木作文化产业,学习细木作技艺传承与创意等,能够亲力感受到木作内在的灵魂,后续还将著作出版一些细木作文化的专业书籍。

文园天地艺术馆内一览。记者 陈发源 摄

谈及未来,刘建说还将打造一个细木作文化研发中心,把重庆当成细木作文化的孵化基地,将细木作技艺与重庆本土文化相结合,通过研发中心设计、创作的文创产品,运用“互联网+”等模式进行推广,普及于民,广及于世界。真正做到文化输出与文化自信。

目前文园天地细木作技艺,已申报渝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正在积极申报竞选首届重庆文化旅游新地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