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艺网7月24日11时10分讯 (通讯员 罗晓红)无论我愿不愿意/天还是黑了下来/它从门外黑进窗台/又从屋顶黑到了桌面/我如果不开灯/我心里就会装满黑暗……这些极富哲理与诗情的诗句出自著名诗人《诗江南》副主编梁晓明的同名诗集《用小号把冬天全身吹亮》,他的诗歌在重庆南岸大众书局被众多诗歌爱好者深情诵读。
近日,“诗歌现场”之梁晓明《用小号把冬天全身吹亮》诗歌分享会在重庆南岸大众书局举行。此次活动由重庆文学院和小众书坊共同主办,南岸区图书馆少数花园分馆、南岸区网络作家学会承办,同时,这也是继著名诗人李元胜、娜夜、商震诗歌分享会之后重庆“诗歌现场”的收官活动。
分享会上的访谈环节是此次活动的重要环节,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唐力和梁晓明就如何用超现实主义去反映现实、音乐和诗歌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度对谈。唐力表示,著名诗人梁晓明长相酷似电视剧《天龙八部》中的乔峰,被女诗人雨倾城称为“诗坛乔峰”,随后,这个称谓便成了梁晓明的名人标签!但众人眼中的江南才子形象却是潇洒飘逸,儒雅风流,风度翩翩,而梁晓明却长得伟岸、健壮,虎臂熊腰。当被唐力猎奇询问家世渊源是怎样的,和写作风格有无潜在的联系时,梁晓明笑称:“其实我以前长得很秀气,还出现在照相馆的橱窗,八十年代那都是奶油小生的标准,能被橱窗展览揽客,可见当时的样子。四十岁以后,越长越粗壮,相由心生,我越来越相信这句话,因为我的内心很是粗蛮、旷达,于是,外在的形象也慢慢就长成了这样一幅蒙古大汉的样子了。诗坛乔峰,这真是最为美好的夸奖了。”
提起家世,梁晓明说:“我的爷爷是安徽宿县一位私塾老师,教数学和英文,我奶奶是家庭妇女,我的父亲读小学四年级时,加入了彭雪峰的游击队,后来叫新四军,他参加过淮海战役,后来在退伍到上海。小时候,父亲经常写古诗,每年春节都要带我到对面山上的云鸿塔刻一首他写的诗。”梁晓明表示, “不恋都市居小城”是父亲所作,这辈子自己就只记住了这一句话。
唐力认为,《用小号把冬天全身吹亮》这首诗有一种迷人的音乐性。当被问及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或地位时,梁晓明坦言自己不懂音乐。他表示:“虽然小时候受父亲影响,很着迷春江花月夜、病中吟、二泉音乐,但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我从来没有过。诗歌中,我确实会暗中注意节奏,我觉得节奏是诗歌的血脉,脉动,这代表着一首诗歌的气质,很重要。可能这个节奏,会被认为是音乐的一种体现。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节奏,惠特曼,艾略特、米沃什、奥顿、佛罗斯特等等,他们的诗歌节奏各不相同,但却各自完成了最好的自己。所以,我写诗,确实很注重和注意节奏的流动和存在。”
听完40分钟的现场访谈后,热情的观众们意犹未尽,也向梁晓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当被问及对口语诗有什么看法时,梁晓明表示,写好诗的方法有很多种,任何方法都可以把诗写好,只要把诗写好用什么方法都是可以的。口语也是写诗的一种方法,但不是目的。超现实主义诗歌相对来说似乎有点难度。口语是最容易写的,但恰好要写好口语诗却是最难的,因为它靠的是一种灵光乍现,一种对瞬间的捕捉。但到了一定程度,口语恰恰是最容易的一种诗。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诗歌有更高的要求,因为我希望写出真正代表自己的有难度的诗。
对诗歌初学者的提问,梁晓明也做了耐心解答。被问及初学者怎样掌握超现实手法来描写周围景物和感受时,梁晓明就诗歌爱好者胡卫民创作的诗句“蝴蝶融入花海,是为了追逐春天的脚步”作了现场修改,他说:“蝴蝶入花是一个正常现象,如果蝴蝶不闻花,倒反而神奇了。蝴蝶入花,道理太简单,逻辑也太简单了,不如改做:蝴蝶在书的第二十三页的第四行落下了,第四行第三十二个字写着:这里有一点点爱情。有句话叫,做人要直,做文章要曲。”接着,梁晓明现场作诗,来比对口语诗与超现实主义手法的不同。他精彩的解答和丰富的想像力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现场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在朗诵环节,梁晓明的《无论我愿不愿意》《玻璃》《向诗说话》等十余首诗歌被现场观众深情诵读。大学时曾在南岸就读的海南诗人符力表示,很久没到重庆了,忽然想回来走走,正巧碰上梁老师的诗歌分享会,没想到还可以在这里见到十多年前就在网络上认识的诗歌朋友,是诗歌把互不相识的人聚在了一起,挺难得的。重庆诗人向家青也表示,重庆文学院组织的诗歌走进基层活动非常好,让诗歌也沾了地气,让更多普通人也喜欢上了诗歌。
据介绍,此次活动由知名诗人梅依然担任主持,泥文、王老莽、阿雅、白桦、紫罗蓝、李广彦、重庆姐儿、远狼、绿意、胡卫民、燕婉婉、张晚晴、彭丹等40余位诗人、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此次诗歌分享会。
据了解,梁晓明诗集《用小号把冬天全身吹亮》分“38岁以后”“披发赤足而行”“26岁以前”3辑,辑录了其诗作近百首。梁晓明的诗歌风格是多样的,甚至会有完全相悖的文本出现,比如口语和意象、冷峻和热情、浪漫与酷烈、宣谕与谈心,才子与智者、简朴和繁复、舒缓与迅疾、现实与超验、世俗与个人乌托邦、修辞与反修辞、个人化与非个人化、抒情诗与综合的容留的诗等等。梁晓明的眼光既可是冷峻的也是深情的,甚至是讥诮和恶作剧的,他诗歌中那些闪亮或幽暗的场景,尤其是那些细节,在瞬间能够打通整体性的时代景观以及精神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