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二十届群星奖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醒狮醒国魂:谈舞剧《醒·狮》的岭南魂与民族骨
重庆邮电大学 李诗琪
伴随着鼓声响起,一束微光划破历史长夜,唤醒了沉睡已久的雄狮。它好奇地环顾四周,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似乎告诉我们:好戏开场了…2025年10月25日晚,中国首部以国家非遗项目“广东醒狮”为主题的大型舞剧《醒·狮》,于重庆大剧院震撼上演。该剧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为背景,以岭南传统文化为创作基石,通过两位舞狮少年阿醒和龙少在爱恨情仇和民族大义间的艰难抉择,谱写出一段饱含民族情深与英勇抗战的壮歌。
何为醒狮?醒狮是中国传统狮舞的重要分支,起源于唐代宫廷狮子舞,明代在广东南海县定型,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把“舞”和“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南拳、木鱼歌、狮鼓等岭南文化,独创“采青”“扎狮头”等技艺,汇入“饮茶叩指舞”“板凳舞”等舞蹈语言,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而如何将这一绝技搬上舞台?舞剧《醒·狮》和广州歌舞剧院在今晚给出了动人答案。
醒狮文化与岭南风情的深度融合,为舞剧《醒·狮》注入了灵魂,它不仅是一次绝技的精彩呈现,更是一幅根植于岭南血脉的文化画卷。该剧以真实历史事件—“广州三元里抗英”为创作根源,通过“舞”与“武”地巧妙结合,将这历史上最真实、最悲壮的抗战史歌呈现在观众眼前。在舞蹈技巧方面,该剧将南拳的马步与南派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技巧融入舞蹈之中,让“刚柔并济”贯穿整部舞剧。为达到出色效果,剧院特地请来全国武术冠军马小斌为剧组做武术指导,而广州歌舞剧院所有演员也从头开始学习狮舞和南拳武术,只为呈现最好的“醒狮”表演。在舞蹈元素方面,该剧使用了大量“长凳”元素。“长凳”源自醒狮表演和南拳训练中使用的狮凳,主要出现在《采青》等重要场景。借助长凳,舞者们可以更好地将南拳马步与醒狮动作结合在一起,展现醒狮文化的刚劲与力量。在情景设置方面,该剧从岭南人民的市井生活出发,融入了大量岭南当地文化。舞剧开场部分,热闹非凡的三元里长街、走街串巷的市民百姓、叫卖鸡公榄的小商贩、悠闲听曲儿的茶客…满满的烟火气儿,生动再现了岭南人民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美好情景。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茶楼部分,该剧通过俯视视角巧妙地呈现了岭南茶楼的独特习俗—叩首茶礼,如平辈之间用食指与中指并拢轻叩桌面三下,以示尊重,这一细节展现了茶客间其乐融融的饮茶氛围。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不仅是岭南茶楼的独特习俗,更是岭南文化的生动象征。剧情高潮处,由凤儿扮演的“引狮人”拿起葵扇、头戴大头娃娃时,我不禁产生疑惑。搜索资料后才惊觉,那不是大头娃娃,而是“大头佛”,主要用于“醒狮人”表演。“醒狮人”往往头戴弥勒笑佛一样的大头面具,手持一把大葵扇,摇头晃脑地做引狮、戏狮、逗狮的动作,颇具诙谐幽默意味。在音乐氛围方面,舞剧第一幕茶馆里,一位年迈的老者,拉着二胡、念着《叹世歌》,而这《叹世歌》便是中国南方弹词系统的曲种之一—木鱼书。与苏州弹词不同,没有开篇、诗、词、套数和说白,而是深受粤语影响,并以其为文本创作,同时用二胡、古筝、琵琶、三弦为伴奏,诉尽心中情。除此之外,配乐中也巧妙运用了粤乐,融入高胡、笛子、琵琶等乐器音色,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明亮高亢,将岭南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醒狮醒国魂,击鼓震精神,中华当崛起,日月共乾坤。醒狮,不仅是南粤传统技艺,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编剧罗丽表示:“所有的沉睡,都只为了那一朝的觉醒。”该剧以阿醒和龙少争夺狮王的“小我”恩怨为切入点,从二位少年“狮王争霸”的互不对付到凤儿丧命、民族危难之际的冰释前嫌,这既是一次民族意识的自我觉醒,更是一次从“小我”意气到“大我”担当的深刻转变。一环扣一环的逐步升华,一次又一次的悲欢离合,将台下观众的情感融入家国情怀的磅礴力量之中,此刻,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与角色、历史同频共振的剧中人。同时,作品的成功也离不开鲜活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女性角色令人惊艳。初登场时,虽着一袭粉衣,却是男子打扮的凤儿,令我眼前一亮。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子常被要求“大门不出,出二门不迈”而凤儿却打破了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她出生富裕,深受父兄宠爱,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不受传统封建礼教的拘束;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时而背手叉腰,时而摇头晃脑,如同一颗热烈的小太阳,照耀着每一个人。当看见弱者惨遭欺凌时,她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当遇见心动的阿醒时,她会义无反顾勇敢追爱。我本以为她会永远活在父兄、爱人的保护下,但随着情节的逐步发展,我看到了她在历经哥哥自甘堕落、船坚炮利破坏家园、三元里百姓流离失所……甚至自身难保后的觉醒与成长。那个曾经天真纯粹、爱摆弄舞狮玩偶的女孩儿,在此刻,勇于承担起“引狮人”的艰难责任。血色灯光下,破碎牌匾前,她颤抖地拿起葵扇,眼里闪烁着泪花却坚定、有力地完成每一个动作,她仿佛听见哥哥亲昵地呼唤、看见爱人热切的目光,可她从未停下,而是用那铮铮铁骨告诉所有人—民族危亡之际,女子亦可挺身而出!结尾之处,当醒母带领众女子擂响《胜利歌》时,“巾帼不让须眉”在此刻变得具象化。她们每一个动作都精确有力,每一记鼓声都直抵人心。她们击打的,不只是鼓面,更是封建时代的无形枷锁,是民族危亡中的奋勇抵抗。
走出剧场,那记擂鼓声仍在我的心头震颤,那声嘶吼仍在我的脑海回荡。《醒·狮》的“醒”不仅是主人公阿醒的名字,更是民族危亡之际将“小我”融于“大我”的自我觉醒。这份觉醒,并未随着历史消散而去,而是通过层出不穷的艺术作品流传至今,它们从百年前的三元里走来,走向我们,走向世界。而我始终相信,无论在哪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