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二十届群星奖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千里江山 国泰民安 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艺术创新与精神传承
重庆昆曲评弹传习所 陈雅星
琵琶弦动,三弦声起,一幅描绘隐蔽战线英雄的壮丽画卷,随着主题曲《洒净热血心也甘》,在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徐徐展开。
“莫道行路难,风雨暗河山。
信念铭心底,重任一肩担。
凭慧眼,识别人与鬼,
具肝胆,热血洒尽心也甘。
道阻且长行则至,躬身入局救险危。
千里江山图挥就,英雄无名带笑看!”
一首《洒净热血心也甘》说尽了地下革命工作者艰难与信仰。上海评弹团创排的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第十八届文华奖入围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向全国观众展现了江南文化的创新活力,更以深沉的情感力量,诠释了“千里江山国泰民安,不忘初心铭记先烈”的时代主题。这部作品的成功创排,不仅标志着评弹这一传统曲艺形式的现代转型,更代表着红色题材艺术创作的创新突破。
一、叙事革新:传统说书艺术的现代转化
《千里江山图》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令人瞩目。作品巧妙运用说书人“跳进跳出”的传统技艺,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说书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故事讲述者角色,而是成为连接剧情与观众、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这种叙事策略既保持了评弹艺术的本体特征,又创造出独特的现代审美体验。
在剧目的关键节点,说书人的适时介入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当剧情推进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时,说书人以一句“没听懂故事情节?不要紧,我来讲给你听”的亲切告白,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互动方式,不仅解决了观众的理解困惑,更创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观演关系。在陈千里与易君年对峙的紧张时刻,说书人的适时点评“笑脸相迎心各异,各怀心事难相知”,既点明了戏剧冲突的本质,又引导观众深入思考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说书人的叙事功能在剧中得到多维度的拓展。他时而化身为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梳理错综复杂的情节线索;时而深入角色内心,与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时而跳出剧情,以当代视角解读历史事件。这种多层次的叙事方式,使整部作品在保持传统评弹特色的同时,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戏剧特征。
二、艺术创新:传统曲艺与现代戏剧的融合
《千里江山图》在艺术形式上实现了对评弹本体的创造性发展。作品在完整保留传统“说噱弹唱演”等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戏剧表现手法,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舞台设计突破传统的一桌两椅模式,通过多层次的空间构造,营造出富有张力的表演场域。多媒体投影与灯光设计的巧妙运用,不仅增强了视觉感染力,更在虚实相生中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
“敌我双时空”与“回忆时空”等创新手法的运用,是这部剧目的又一亮点。在表现关键情节时,舞台通过精妙的时空转换,将不同时间维度的事件并置呈现,既深化了戏剧冲突,又凸显了人物命运的复杂性。特别是在展现革命先烈牺牲场景时,导演通过光影的诗意转换,将写实与写意完美结合,既保持了评弹艺术的优雅特质,又传达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音乐设计上的创新同样值得称道。作品在继承蒋调、张调、杨调等传统流派精华的同时,根据剧情需要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音乐不再是简单的伴奏,而是成为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紧张的情节推进中,琵琶弦音如疾风骤雨;在抒情的戏剧场景里,三弦声韵如泣如诉。这种音剧一体的艺术追求,让传统曲艺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三、剧情建构:历史叙事与人性描摹的深度结合
《千里江山图》的剧情建构展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功力。作品以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地下工作为背景,通过陈千里、易君年、凌汶等角色的命运交织,再现了隐蔽战线上惊心动魄的斗争历程。上集聚焦陈千里临危受命奔赴上海,在特务的重重包围中智取金条、甄别内奸的传奇故事;下集则围绕营救同志“浩瀚”展开,展现敌我双方斗智斗勇的惊险过程。
剧中对革命者内心世界的刻画尤为深刻。陈千里面对昔日同窗叶启年时的复杂心境,凌汶在革命理想与个人情感之间的艰难抉择,这些情节都展现出革命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坚定的信仰追求。在下集“墓地”场景中,导演运用“闪回”手法重现叶桃牺牲的场面,当叶桃中弹倒地,陈千里背负重伤的她艰难前行时,这段生离死别的戏码不仅感人至深,更揭示出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怀。
作品通过细腻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展现出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卫达夫以假叛变取得易君年信任后,明知此去必是牺牲,却仍毅然前往。这段情节中,“再待来生做兄弟,山河无恙天地开”的唱词,既表现了革命战友的深厚情谊,又彰显出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种将个人命运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的叙事策略,使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文化表达:江南韵味与时代精神的交融
作为江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千里江山图》在保持评弹艺术特色的同时,成功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吴侬软语的婉转韵律与革命题材的壮怀激烈相得益彰,三弦琵琶的悠扬音色与谍战剧情的紧张悬念完美融合,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上的创新探索,不仅丰富了评弹艺术的表现力,更拓展了江南文化的时代内涵。
作品以上海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舞台呈现,展现出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石库门里弄、外滩风景等上海元素的巧妙运用,不仅营造出浓郁的地域特色,更让观众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革命传统和文化底蕴。舞台美术采用极简主义设计理念,四块绘有《千里江山图》局部的镂空屏风,既体现了江南风韵,又暗喻了革命事业的壮阔图景。这种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的艺术追求,使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语言运用上,作品展现出海派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不同人物分别使用苏白、上海话等方言,甚至适时融入普通话表达,这种多语态的运用不仅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感,更展现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多样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在保持吴语特色的同时,通过适度的语言创新,使全国观众也能轻松理解和欣赏,这种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努力,为评弹艺术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成功范例。
五、精神传承:革命理想与当代价值的对话
《千里江山图》最值得称道的是其成功实现了革命精神与当代价值的对话。作品通过艺术化的叙事手法,让革命历史与当下现实产生深刻共鸣,使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作品的价值所在。它让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能够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信念。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这种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事业责任的担当,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作品通过艺术的方式,让革命精神与当代价值产生对话,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生动的艺术载体。
作品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其成功的传播实践。自创排以来,该剧已成功演出近30场,足迹遍布上海各大剧场、高校及街道、社区、茶馆。这种全方位的传播策略,不仅征服了传统评弹的老听众,更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实现了艺术传播的“破圈”效应。特别是在高校演出中,作品引发的热烈反响,证明传统艺术形式只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完全能够在新时代赢得年轻观众的喜爱和认同。
六、艺术价值:传统曲艺的当代转型之路
《千里江山图》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单部作品的成功,更在于其为传统曲艺的当代转型开辟了新的路径。这部剧目的创作实践表明,传统艺术形式的当代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尊重艺术本体的基础上,大胆融入时代元素,才能实现艺术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在艺术创作层面,作品成功实现了多项突破。首先是叙事方式的创新,将传统说书艺术与现代戏剧叙事相融合,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表达。其次是表演形式的革新,在保持评弹艺术精髓的同时,引入现代剧场表现手法,丰富了艺术感染力。最后是传播方式的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演出场域和传播渠道,拓展了评弹艺术的受众范围。
这部剧目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它告诉我们,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型,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也不是机械地固守成规,而是要深入挖掘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找到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这种艺术创新的理念和实践,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结语
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它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实现了传统评弹的创造性转化,更在精神内涵上实现了革命传统的当代传承。作品通过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坚定信念。
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作品,既扎根传统,又面向现代;既保持艺术品质,又注重精神传承。《千里江山图》的成功实践表明,传统文化与革命题材的结合,不仅能够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更能够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营养。
“千里江山图绘就,英雄无名带笑看”。让我们在欣赏这部艺术佳作的同时,不忘历史、铭记先烈,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需要从革命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国泰民安,用我们的奋斗和奉献,为这片千里江山增添新的时代光彩。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为评弹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更为传统艺术的当代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其艺术价值和精神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