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内外”文艺评论 | 被大海隔绝的诺言:论《侨批》中一个家庭的沦陷与时代的困局
2025-10-31 15:52:58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二十届群星奖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被大海隔绝的诺言:论《侨批》中一个家庭的沦陷与时代的困局

文/何茜

2025年10月21日晚7点30分,在重庆大剧院中剧场内,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歌剧《侨批》拉开序幕。

大幕拉开,波涛汹涌的海浪拍打着船舶迎面而来,随之音乐指挥缓缓抬起他如天鹅引颈般的手臂,五指倏然收拢的刹那间,整个乐池如雷鸣般奏响。

歌剧《侨批》奏响了一曲悲壮的时代哀歌,以一纸侨批揭露背后辛酸故事,从一个微观小家庭缩影展现宏观时代背景下华侨们的不易。本文将从歌剧故事形式、人物所面临的时代困境、大海背后的象征和历史价值与人物精神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以小观大,一纸侨批见时代

 侨批,俗称“银信”,它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侨批形成了“银信合一”的独特载体。一封跨越山海的侨批,在一来一回之间穿透着距离与困境,这是亲缘血脉彼此的承诺。在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侨批的存在,是家国旧史,是战火纷飞下小家的生存史,也是动荡年代下中国人的坚守。

 歌剧《侨批》一剧的宏大之处在于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通过一封侨批进行切入,揭露出背后一个家庭的极致悲剧,照见了整个时代背景下海外华工及其家庭的普遍困境。

 歌剧《侨批》的伟大,在于它精准地刻画了个体的道义、善良和努力被时代苦难所吞噬,从而奏响了一曲悲壮的时代哀歌。

二、从家庭、侨批馆和同胞三个视角分析所面临时代困境

 梁董氏家庭中每个人本愿与现实存在冲突,海水虽广袤,但也无情,个体始终在时代洪流中是无力的。剧中开始一幕,梁诚如在码头咳喘着,艰难地喝着中药,说着遗愿。

他因母亲的眼瞎身残而被迫漂洋过海当苦工谋生,却不幸在苦工当中染疾而亡。他的遗愿是别卖女儿,不让女儿像他一样如同草芥一般在异乡当劳工,而是尊重女儿选择去上学堂,他将所拼的血汗钱都通过侨批寄回去。他的遗愿是底层人民最朴实的梦想,但实现这个梦想是如此艰难,甚至意外搭上生命。女儿上学堂是贯穿整个剧的希望之光,侨批局唐有信虽马不停蹄地带来侨批,还是晚了一步,女儿已经上船被卖。梁诚如妻子又祈求侨批局拿钱赎回女儿,一波三折,希望之光还是被残酷现实掐灭,女儿葬身于大海。女儿的命运象征着在绝对贫穷面前,连最卑微的梦想都是奢侈。梁董氏妻子本性善良,在接收侨批之时虽然家庭贫困,但依旧拒绝签收,因为知晓其中大量是由海外同胞们共情而捐赠的,深知都是大家的血汗钱。可惜命运捉弄人,事与愿违,不想卖女儿的抉择逃不过现实的摧残,也造成最后女儿葬身于大海后的悲痛与懊悔。梁董氏整个家庭求生之道与梦想相继破灭,最后酿成了悲剧。

侨批局唐有信面临着生意的生存与道义之间的抉择,一边是连接他人命运的绳索,一边是家破人亡的命运。也许他当初也曾怀疑自己是否做得正确,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倾家荡产,守住自己的信义,让侨批不仅仅是生意,更像是牵连山海之隔的守望。其中一幕,唐有信合伙人在接到要接这单生意之时,便选择退股,不是人人都有勇气面对风险的不确定性,让一切归零重头来过。庆幸唐夫人善解人意,支持丈夫的道义,当掉了所爱首饰。后来他凑齐了钱,却仍未能阻止彩云被卖的结局。在那个时代,个体的努力与信义往往赶不上苦难蔓延的速度,这份迟到,让他的道义既崇高又充满了悲剧,不过积攒的信誉流传在了行业内外,为的是自己心中无遗憾,更为的是侨批行业持续生存的信用。

同胞在看见梁诚如寄侨批之时,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此刻爆发。他们所捐赠的每一分钱,都是他们的血汗钱,有准备留给孩子上学堂的,有准备给母亲治病的,有准备给女儿当嫁妆的……尽管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我看见他们每一个人迈着沉重的步伐,心里咯噔一下,是言语无法表达的沉重。他们仍然选择站出来,阻止这样的悲剧继续发生,这是他们对故乡的精神守望与情感反哺。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谱写了个体命运对抗时代悲剧的篇章。

三、大海的高潮聚集象征意义

整场剧前部分叙述故事情节,后半部是情感宣泄,虚实关系恰到好处。后半部分梁诚如妻子内心的挣扎是全剧高潮,演员将百感交集的情绪融于大海,情绪彰显得分毫不差。

当梁诚如妻子绝望之际,在大海边幻想出丈夫与女儿,伸出双手想要拉住已失去的亲人,灯光特写打向她,她疯狂地在海边奔跑,我仿佛看见了大海近在咫尺,浪花席卷而来,拍打着礁石,泛起了浑浊的白沫。那咸腥味的气息,是十年前送别丈夫的风,是收到噩耗时撕裂她的风,更是此刻女儿沉没其下的呼吸。这大海里面究竟藏了多少家庭的白骨?这大海潮汐究竟沉默了多少思念?这大海茫茫,它广阔不过是骗局,它让生死离别皆成无声的嘲讽!这一切一切都被大海冰冷地吞噬,连同她对命运微薄的希望,也就此破碎。她恨这个大海!她也恨自己当初无能卖女儿的抉择,这将是插在她心尖上永不愈合的痛,她只有无尽的懊悔度余生。 她的心彻底碎了,她倒在了大海边,被海水裹上了苦涩的盐,变得沉甸甸,如同被命运淹透的血珊瑚,只剩自己驻扎、守望、思忆着曾经。

大海是隔绝之海,阻隔了一家人的团圆;大海是希望之海,本是丈夫出洋谋生改变家族命运的筹码,却最终变成不归之路;大海是吞噬之海,吞噬了女儿的性命,是苦难与摧毁……这尘世的困难与代价,终将归于虚无,这大海不过又继续冰冷地波涛翻涌、吞噬、低吟。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漂泊者永恒的坟墓。

四、历史价值与人物精神

 故事虽是悲剧,没有圆满的结局大多才是现实。梁诚如的妻子最后将筹集的钱拿来建立了学堂,在时代的裹挟下走入深渊,这不是打倒她的理由,她把绝望转成新生命的希望,让更多没钱读书的孩子有学堂上。当一群孩子用粤语朗读着课文,这一切都值得,女儿黄泉路上也能放下。

我感叹道:我们身处在国家安定时期,未必能理解“家书抵万金”真正的重量,通过歌剧的观赏才知道侨批这个词的意义,它不只是输送纸短情长的生意,侨批背后的记忆更是耐人寻味,里面每一封都深藏着饱含心酸、眷念与思念的华侨信件中,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亲情的牵绊和侨胞们的艰苦奋斗史,那是烽火战乱年代,留守在家的女人和孩子们,生活里唯一的守望。

在歌剧《侨批》中我看见了唐有信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与职业道德;我看见了梁诚如担起家庭责任的力量和对下一代改变命运的期待,漂洋过海谋生,忍辱与家人别鹤孤鸾之痛;我看见梁诚如妻子的刚与贞,在绝境之中坚守自己的良心,将困境绝望转化成对命运反抗的力量;我看见同胞们的善良与团结互助。

  歌剧赋予文化精神,或许这就是艺术本质吧,还原历史的碎片,从而引发我们观众去思考与铭记。暗涌或惊涛,时代自有其重量,为何不化身为浪花?以奔腾之势裂空拍岸,后浪终将在覆过前浪之际,撞亮时代的磷光。

作者简介:

何茜,綦江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綦江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