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小玉 张静康
在众声喧哗的流量时代,情感的速食化与关系的量化成为新的精神疾病,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仿佛仅存在于140个字符的呐喊或15秒视频的情绪共振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温2011年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不啻为一次对心灵的温柔叩击与深刻审视。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瘫痪富豪与底层看护的友谊故事,更是一面映照出当代社会人际疏离与灵魂渴望的澄明之镜。这部电影以其举重若轻的法式幽默与深邃的人文关怀,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悖论:那些看似最不可能触及的彼岸,往往源于我们放弃了最为纯粹的平视与真诚。

超越怜悯:于“无视”中建立人格尊严
影片的震撼力源于对“平等”这一近乎奢侈概念的极致诠释。菲利普,这位因跳伞事故而被困于轮椅之上的精英阶层,其最深的痛苦并非来自身体的禁锢,而是被视作一位“残疾人”,并接受周围人惋惜与同情的眼光。他身边的人无不以一种小心翼翼的、包裹着同情与距离感的方式与他相处,这无形中筑起了一座透明的隔离墙,宣告着他的“他者”身份。
德瑞斯的出现,如同一股来自巴黎郊野未经驯化的风,吹散了这令人窒息的“正确”。他的“粗鲁”与“无知”反而成为了打破壁垒的利器:他粗心大意开着不合时宜的玩笑、带着菲利普深夜飙车。这些在常规认知中堪称“灾难”的行为,在影片的特定语境下,却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因为德瑞斯的眼中,没有“残疾人菲利普”,只有“脾气古怪的雇主菲利普”。德瑞斯对菲利普残疾人身份的“无视”,恰恰给予了菲利普梦寐以求的尊严——他被允许脆弱、被允许发脾气,甚至被允许参与“冒险”,而非仅仅是被照顾、被怜悯的对象。这种关系剥离了所有社会标签,回归到两个灵魂的本真碰撞。它提醒我们:最高的尊重,有时正是不带预设的平视。
善用幽默:法式叙事的留白智慧
与好莱坞同类题材影片对煽情配乐与戏剧化冲突的依赖不同,《触不可及》的叙事充满了法式的从容与留白。导演奥利维·那卡什和艾力克·托兰达并未将这个故事渲染成一曲悲壮的赞歌,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日常相处中的暖流与火花。
影片的幽默感是自然内生的。它并非为了取悦观众而刻意设置的桥段,而是源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碰撞时产生的化学反应。无论是德瑞斯面对抽象艺术时一本正经的“解构”,还是在古典音乐会上的荒诞发言,都让人忍俊不禁。这种幽默,是德瑞斯面对一个陌生世界的本能反应,也是他打破僵局、建立二人连接的独特方式。
影片的留白艺术同样值得称道。对于德瑞斯混乱的家庭背景,对于菲利普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与事故,影片都未过度展开。这种克制,反而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此时此地”两人关系的微妙演进上。它相信观众的感知能力,允许我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充那些空白,从而让这份情感共鸣变得更加个人化,也更加深刻。在信息过载、一切都被过度解释的当下,这种“少即是多”的叙事智慧,如同一股清泉,洗去了我们审美上的疲惫与倦怠。
打破隔阂:那“触不可及”的彼岸
“触不可及”的片名,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隐喻。它表面上指菲利普身体感觉的丧失,以及他与过往自由生活之间的鸿沟;但在更深层次上,则指向人与人之间,因阶级、教育、阅历、种族等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隔阂。菲利普的古典音乐与德瑞斯的Earth, Wind & Fire乐队,前者精致典雅的客厅与后者喧闹市井的社区,象征着两个看似永无交集的平行世界。
电影最动人的部分,在于它展示了这种“彼岸”是如何被触及的。这种触及,并非通过一方对另一方的强行改造或居高临下的启蒙,而是通过双向的、好奇的探索与真诚地分享。菲利普将古典音乐和艺术介绍给德瑞斯,并非为了“提升”他,而是希望与他分享自己所爱之美;德瑞斯让菲利普体验飙车的快感、吸烟的“禁忌”乐趣,甚至帮他与笔友建立更“男人”的联系,也是将他拉回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活着”的现实。
最终,维瓦尔第的乐章与放克乐的节奏在影片中交织,共同谱写了一曲超越文化壁垒的灵魂交响。德瑞斯在菲利普的生日宴会上带动全场起舞,那一刻,高雅与通俗的界限模糊了,留下的只有纯粹的、由内而外的快乐。这象征着两个灵魂的最终契合——他们并未变成对方,却在彼此的领域里找到了共鸣,共同抵达了一个他们单独无法企及的、名为“理解”的彼岸。
放下铠甲:重拾“平视”的勇气
《触不可及》的成功,在于它用一个近乎童话的故事,触碰了我们时代最普遍的焦虑——关于沟通的无力与理解的艰难。在算法将我们囚禁于信息茧房,社交媒体将观点撕裂为对立阵营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一种沟通:放下预设,卸下铠甲,以一个人的本真,去触碰另一个人的灵魂。
影片告诉我们,真正的“触及”,需要的不是高明的技巧或深奥的哲理,而是如德瑞斯那般,拥有一颗未被世俗规则完全驯化的、敢于“无视”标签的赤子之心,以及如菲利普那般,在绝望中依然保有的、向另一种可能性敞开的勇气。这并非易事,在现实的重压下,它甚至显得如此“触不可及”。
这部电影像一盏暖灯,照亮了在沙漠中跋涉的我们。它提醒观众:只要愿意放弃那看似安全的距离与评判,尝试着去平视另一个看似遥远的灵魂,我们便能发现,那些我们以为无法逾越的鸿沟,或许只是一步之遥。在这众声喧哗的世界里,守护这份敢于“平视”并真诚“触及”的勇气,或许是我们对抗内心孤岛最珍贵的力量。的确,“有时,你必须进入别人的世界,去发现自己的世界缺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