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坚
元和十三年(818年)的长江,裹挟着三峡的云雾,将一位中年官员送到了万州城下。他便是杨归厚,字贞一,华阴弘农人,因排行第八,人称杨八。他带着“左拾遗”任上被贬的些许失意,却也揣着治政为民的热忱,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万州刺史生涯。这位出身儒学世家的官员,此后不仅在万州留下了实实在在的治绩,更以诗为媒,与白居易、刘禹锡两位文坛巨子结下了一段跨越峡江的情谊,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从零星的诗文记载里,窥见他在万州的岁月风华。
一、从长安到峡江的宦海行舟
杨归厚的人生轨迹,恰似唐代许多士人那般,在科举与仕宦的浪潮中起伏。他生于约公元776年,出身弘农杨氏——这是自汉代起便声名显赫的世家,先祖杨震以“四知拒金”留名青史,家族文脉绵延数百年。这样的出身,让他自幼便浸润在经史与艺文之中,为日后的科举之路打下了坚实根基。
公元802年,26岁的杨归厚考中进士,踏入仕途。最初的官职是“左拾遗”,这是唐代门下省的谏官,虽品阶不高(从八品上),却可直接向皇帝进言,肩负着“补阙拾遗、匡正君主”的职责。杨归厚性格耿直,任职期间屡次直言进谏,却也因此触怒权贵,不久便被贬为“国子主簿”,从朝堂的核心边缘,调到了管理国子监学籍的闲职上。
这样的贬谪并未消磨他的锐气。元和十三年,朝廷将他外放为万州刺史——彼时的万州,虽地处三峡腹地,却是长江航运的重要节点,民生与政务繁杂。对杨归厚而言,这既是远离长安的“外放”,也是施展治政抱负的“舞台”。他带着简单的行囊与幕僚,逆江而上,在万州开始了一段被后世铭记的治政时光,直至长庆元年(821年)离任,转任唐州刺史。此后,他又历任巴州、寿州、郑州、虢州刺史,每到一地,皆以清廉与实干闻名,最终于公元831年卒于虢州任上,走完了55载的人生。
二、万州舟楫里的民生温度
在万州的三年,杨归厚没有耽于失意,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地方治理中,他的政绩,不是冰冷的文书记录,而是融入万州山水与民生的具体细节。
最令人称道的,便是他在万州城南长江边兴建的“四望楼”。彼时的万州城,临江而建,却少有可供民众登高望远、观赏江景的去处。杨归厚便亲自选址,在江滩高处筑楼,楼高三层,飞檐翘角,登楼可北望巴山、南眺大江,东见夔门云雾、西览渝州帆影,故取名“四望”。这座楼不仅成了万州的标志性建筑,更成了百姓休憩、文人雅集的场所。杨归厚建楼后,特意写了一封书信,寄给当时任忠州刺史的白居易,信中写道:“万州江景绝佳,某新筑一楼,名四望,登之可见东西南北水茫茫,甚愿与君同醉此楼。”字里行间,满是对江景的喜爱与对友人的邀约。
除了建楼,杨归厚还关注万州的农业与民生。他从故乡洛阳带来了“嘉庆李”的树种——这是当时洛阳的名贵果树,果实饱满、口感清甜。到万州后,他亲自指导农人种树,从选土、施肥到修剪,都细致叮嘱。待果树结果,他特意摘下新鲜的李子,装在竹篮里,派人快马送到忠州给白居易。白居易收到后,又惊又喜,当即写下《种荔枝》一诗,诗中“东都绿李万州栽,君手封题我手开”一句,便是对这段往事的记录,字里行间满是对杨归厚这份情谊的珍视。
不仅如此,杨归厚还曾尝试在万州大量推广荔枝种植。彼时的荔枝多产于岭南,三峡一带忠州先有种植,以供朝廷贡品。他见万州气候温润,便从岭南引来荔枝苗,在州衙后院开辟园地大量试种。这份为百姓寻找新物产的心意,却令人动容。白居易得知此事后,还特意写了《重寄荔枝与杨使君》,戏问他“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既带着对友人的调侃,也藏着对荔枝种植的期待。
此外,杨归厚还曾在万州组织龙舟竞赛。每年端午,他会召集城中百姓,在长江江面举办竞渡,既沿袭了民俗,也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他还将竞渡的热闹景象写成诗,寄给白居易,白居易读后,亦作《竞渡》一诗唱和,诗中“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的句子,便是对万州龙舟赛盛况的生动还原。
三、峡江两岸诗友深情
杨归厚在万州的岁月,之所以被铭记,不仅因为他的治绩,更因为他与白居易、刘禹锡两位诗人的交往——这段以诗为纽带的情谊,跨越了忠州、万州、夔州的山水,成了中唐文坛的一段佳话。
他与白居易的交往,始于长安时期,两家还有姻亲关系,情谊本就深厚。后来两人同被贬至峡江地区,白居易在忠州,杨归厚在万州,两地相距不过百里,江船往来便捷,便成了彼此最亲近的友人。除了“四望楼邀约”“嘉庆李相赠”“龙舟诗唱和”之外,两人还常通过书信与诗文倾诉心境。白居易在忠州时,曾因思念长安而心绪低落,杨归厚便写信安慰他,还寄去万州的茶叶与竹笋,劝他“峡江风物亦可爱,何必长思帝京春”。白居易收到信后,作《睡后茶兴忆杨同州》一诗,诗中“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今朝餐又饱,烂漫移时睡。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虽写于杨归厚离任万州后,但字里行间仍满是对与杨归厚共品茶香的怀念。
而杨归厚与刘禹锡的情谊,则多了一层“同门”与“姻亲”的羁绊——两人曾同拜皇甫阅为师学习书法,杨归厚的长女还嫁给了刘禹锡的长子,成了儿女亲家。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长期被贬南方,虽未与杨归厚在峡江地区同任,但两人书信往来不断。杨归厚在万州任上时,刘禹锡曾寄诗《寄唐州杨八归厚》,诗中“淮安古地拥州师,画角金饶旦夕吹。浅草遥迎鹔鹴马,春风乱飐辟邪旗。谪仙年月今应满,戆谏声名众所知。何况迁乔旧同伴,一双先入凤凰池”,既描绘了杨归厚在地方的治政气象,也赞叹他当年直言进谏的声名,更祝福他能早日重返朝堂。后来杨归厚转任唐州刺史,刘禹锡又作《春日寄杨八唐州二首》,其一“淮西春草长,淮水逶迤光。燕入新村落,人耕旧战场。可怜行春守,立马看斜桑”,既写淮西的春日风光,也暗叹杨归厚虽在地方勤勉,却仍未得重用,满是理解与同情。
遗憾的是,杨归厚本人的诗作大多散佚,未能流传后世。如今我们所能窥见的他的文字,多是通过白居易、刘禹锡的唱和之作间接得知——他写给白居易的“四望楼邀约信”、记录龙舟赛的诗、安慰友人的书信,虽原文已失,但从白、刘的回应中,仍能感受到他的文采与性情。
四、史书中的清廉与诗文中的温情
杨归厚的一生,没有李白“仗剑去国”的豪情,也没有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郁,他只是唐代众多清廉官员中的一位,却因在万州的治绩与诗友情谊,被写入了史料与诗文之中。
刘禹锡在《祭虢州杨庶子文》中,曾这样评价他:“五剖竹符,皆有声绩。南浦潜化,巴人哑哑。”“五剖竹符”指他历任五州刺史,“南浦潜化”便是指他在万州的治理——“南浦”是万州的古称,“潜化”意为潜移默化的教化,“巴人哑哑”则形容万州百姓因生活安定而欢悦的状态。这短短十六字,道尽了他的治政成效。
而在《新唐书》《旧唐书》中,虽未为杨归厚单独立传,但在白居易、刘禹锡的传记与诗文注释中,屡屡提及他的清廉与实干。后世万州百姓,更是将他建的四望楼视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历代屡有修缮,直至明清时期,仍是万州的“八大景”之一。
如今,四望楼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杨归厚带来的“嘉庆李”也难寻踪迹,但当我们重读白居易“东都绿李万州栽”的诗句,重读刘禹锡“南浦潜化,巴人哑哑”的评价,仍能想见那位唐代刺史在万州的岁月——他站在四望楼上,望着滔滔长江,写下寄给友人的书信;他蹲在果园里,指导农人栽种李树;他坐在江岸边,看着龙舟竞渡,嘴角露出笑意。
杨归厚的万州三年,是他宦海生涯中的一段缩影,却也是中唐时期地方官员治政与文人交往的生动写照——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有润物无声的温情;没有流传千古的诗作,却有跨越千年的情谊。这份平凡中的坚守与温暖,或许正是他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礼物。
(作者简介:道坚,羌族,大理医学院毕业,诗人、作家,重庆市九龙坡区人大代表、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