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承军
一
儿子高考前夕,做了一篇名为《北雪芳草湖》的现代文阅读。其中,有一道选择题,要求选出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我对儿子的选项产生了异议,并极力要他纠正。但儿子不为所动,始终坚持自己的理解,说我想得太多。我只好悻悻作罢。后来老师评讲试卷,儿子的选项正确。这着实让我尴尬,惹得老婆在一旁戏谑:一个堂堂中文系毕业的不如一个高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心里有些不服气,于是又把这篇《北雪芳草湖》读了几遍,并用笔把那些精彩语句和重要信息标出来。经过揣摩,我发现先前根本就没有读懂这篇文字轻盈、意蕴丰富、画面美感的文章。于是我留意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周玉娴。通过网上搜索才知道,她是一名报社记者,也是一位青年女作家,并出版散文集《大地上的行走》,其风格清新雅致,落落大方,自成格调。书中收录的《白雪芳草湖》《白杨树的眼睛》等系列文章曾荣登《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从网上购买了这本书。
大凡作家出书,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内文编排都非常讲究,一般会在封面勒口或扉页放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照片下面还有一段作者“成就”的介绍,有的还要在封面打上显眼的“名家联袂重磅推荐”字眼或请名家作一篇不乏溢美之词的序。但是当我收到《大地上的行走》时颇感意外:小32开本的尺寸,简洁素净的封面,既无作者照片,也无作者介绍,更没有名家作序。谦谦风雅,低调大方,如君子兰般的气质扑面而来,在淡雅中散发出清幽的书香味。
二
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而行走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常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阅读和行走是连在一起的,无非阅读是一种优雅的行走,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识、了解世界。行走,则能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开阔眼界。
对于行走文学,我们并不陌生,最早可以上溯到我国先秦时代的采诗官,离我们最近的莫过于以余秋雨为代表写的《千年一叹》《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作品。行走文学最惯用的笔触就是“风景观光”与“名胜典故”式写作。所以,当我收到《大地上的行走》时,凭直觉将其归类于“行走文学”。但我读完后发现我的归类并不准确。在这本散文集里,作者突破了行走文学的传统写作方式,借助时空层面的行走,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里,用舒缓的节奏把个性感受融进时代发展大潮中,使文章不仅具有历史的纵深感,还有和现实对话的时代感。如开篇《尘世里的一支乌江曲》,写尽乌江的前世今生,以及生活在乌江沿岸人的荣辱兴衰,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宜昌失守后,乌江成为入渝的战略物资运输线,凸显了乌江及纤夫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我生活在乌江边近三十年,也曾亲眼目睹过裸身赤足的纤夫猫着腰,喊着号子,奔命一般拉着满载煤炭、盐巴及水泥等物资的船,艰难地行进在坚硬的砾石上,折射出来的价值正如文中所说:“这些无论是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巨大的商业利益,都建立在乌江纤夫们风浪里薄命的悲苦之上。”时过境迁,乌江纤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激励乌江沿岸追求现代文明的动力,一座座现代化的电站正点亮通往伟大复兴梦的征程。在《行走318川藏公路》文中,作者把国家电网为助力西藏经济发展而修建的“电力天路”——藏中联网工程,放在险象环生、大美山水的川藏线上,借以歌颂我们电力建设者“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的精神,展现了广大建设者用磅礴的力量将巨型铁塔架在天险之上的伟大气魄。历史的纵深感和时代的主旋律完美结合,使“行走”的张力得到最大释放。
三
乡土是永恒的主题。余华曾说:“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在作家的眼里,乡土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川河流,更是寄托作者精神原乡和青春岁月的母体。有人说:“一个作者能写好故乡,就可能写好整个世界。”尽管这种说法有夸张的成分,但不无道理。往往一个作家的出生地和成长史会影响着这个作家的内心世界、精神指向和情感认同。周玉娴笔下的乡土,既有西北边陲的风土人情,也有江南小镇的民俗民风。如写西北边陲的乡土,有敞亮得没边的高天厚土,如士兵一般守护团场的白杨树,白雪覆盖的芳草湖,以及那些一代又一代扎根戈壁之上守望生命的兵团建设者们。写江南小镇的民俗民风,如春节前妙趣横生的祭祖等。乡愁在作者娓娓道来中,犹如一位邻家女孩坐在他乡的月光下,哼着思乡曲,把记忆中的时光碎片重新复活,然后与我们邂逅。在《兵团端午》一文中,作者喜欢吃四川佬包的腊肉粽子,建议姥姥也包肉粽子,可是姥姥说“哪里有甜粽子好吃”。尽管姥姥姥爷离开故乡30多年,但故乡的味道依然是内心里无法抹去的一怀乡愁。而《田园之秋》则是对故乡秋天饱满丰盈的田园回忆,给人温暖和希望。
四
《大地上的行走》语言清丽,画面很美。每一篇文章,都尤似作者在一块天青色的石头上用雕刻刀一笔一划地精雕细琢,着力构建自己内在的精神宇宙,同时又勾勒出至纯至美的诗情画意,给读者以阅读的享受和精神的熏陶,让心灵得到净化般的美感。如《拥有一座桥入眠》写作者到黔江濯水古镇,清漂如练的江水,清新湿润的空气,凝重典雅的廊桥,安闲恬静的夜晚,构筑了一个可以让心灵安放的世外桃源。在本书第四辑《四时的光阴》里,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处的文化记忆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化中最基本的生态逻辑,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别出心裁地采用二十四节气进行倒计时,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的构思独具匠心,将传统文化与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相结合,既有自己敏锐的感悟力,又有精到的思辨力,引导读者遵循天、地、人、物的和谐共生之道。如说到“雨水”,作者写到:“春日暖阳下,明艳的花儿开了,那是雨水带给人间的礼物”;谈到“春分”,她写到“珍惜春分后的时光就是珍惜你有限的生命,因为生命的长度取决于你自己的规划和努力”;说到“小满”,她写到“一个大目标下,取得了一个阶段的成功,所以,小小满足一下,这种人生的小确幸,比大欢喜来得细水长流,来得真实可信,来得让人安心安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读罢这些文字,一股温暖直抵人心,让读者充满铿然前行的力量。
在一个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当我们被微信、抖音、快手等裹挟的时候,不妨找个安静的角落,暂时脱离繁华的现实,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将“满是尘埃的头脑洗干净”。
(作者系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随笔集《揽一怀尘香敬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