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经历印象构成主义的《大漠之花》
2023-01-24 13:49:19 来源:重庆文艺网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翻看到赵昕娜的书画作品,心中不免产生了某种久违的触动,特别是她的《大漠之花》系列,大多是画的大西北的题材,从山水到花鸟。说到这种触动和影响,仿佛有一种遥远感,现在很难看到了,但是它没有消失。它像大漠中的泉水,在广阔的地壳下流动,在你不经意的地方,你会突然发现它正汩汩地涌到地面上来,滋润着辽阔的又却是零星的各种花草和树木,包括王维描绘出的那种情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微信图片_20230124134931
微信图片_20230124134937

这也使我不由自主想到现代诗人废名的一种说法。他说:“真正的诗歌不写而还是诗的”。我在这里套用这句话来谈谈我对赵昕娜《大漠之花》的感受。必须说,赵昕娜的绘画不是那种一看到就能马上评价一番的作品,包括快速地说好与不好的泛泛之言。正是这种情形在默默地触动笔者,触动我想起诗人废名的说法。赵昕娜的《大漠之花》系列给我的感受则可以说:“不画而还是绘画的”,套用这句话不是出于某种故作玄虚的拔高,而是针对当今整个花鸟画创作、写生绘画的现实状况。今天的绘画创作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表面上呈现出巨大的繁荣,实际上是绝对的被抽空。或者还可以更加直白地说,今天的花鸟画太像一幅花鸟画了,你在哪里都能看到这样的一幅画,从构图到色彩,到照相机一样的记录,这种作品正在进一步滥觞,甚至连一张照片还不如。也就是说,我们很难看到一幅“不画而还是绘画的”画作。

微信图片_20230124134942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昕娜最近的创作状态让我看到一种全新的当代花鸟画气象,也感受到了那种“不画而还是绘画的”艺术信号和诗意表达。这种艺术创作信号的确令人感动和喜悦。事实上,当今花鸟画创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题材困境和表现方式单一化、程式化困境。一方面花鸟画在题材上主要集中在梅兰竹菊传统文人画的程式化抄袭上面,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一丝风吹草动,没有事不关己的创作痴迷,只是凭着想当然的市侩心理,尽可能地消费古代文人画家的精神遗产,并以此装点自己看似了得实则寒碜的创作门面;另一方面花鸟画的创作手法过于单一,大多采取对景描绘的写生式方式,在笔者看来,这是对花鸟画创作的精神溃退,是艺术创造力越来越贫乏的征兆。所以当我看到赵昕娜《大漠之花》创作系列时,内心受到了某种信号的触动。当然我的这种触动绝对不是基于人们常说的什么枫丹白露画风的风景画,也不是历史前卫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概念指标。赵昕娜的花鸟画正好回避了一般性的写生式的创作倾向,什么具象与抽象、再现与表现、写实与写意等创作风格指派。虽然她的创作依然保留了户外写生的创作习惯,或者按照赵昕娜自己的说法,她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习作的情景中完成的,题材也是集中在大西北随处可见的《大漠之花》上面,仅从这一点而言,赵昕娜与其他花鸟画家创作并没有什么两样,同传统的花鸟画在题材上也不存在什么区别。但是,秘密就在这里,赵昕娜坦然地表达过这一点:“我喜欢自然风光,喜欢寻找那些偏远处的花草树木,喜欢那些曾一度点燃我内心激情、漫天飞舞的大漠之花,我喜欢户外的这种创作模式。这一切都在不断地触动我的眼睛,触动我的画笔,触动我的内在激情。一句话,整个花草的芬芳与景象在不断地撩拨我,我无法安静下来,我的内心是一座不能休眠的火山,我必须爆发,我无法按照人们所说的花鸟画的创作方式去创作,我只是尊重眼前的真实和我此时此刻的印象!”由此,我注意到赵昕娜花鸟画创作中的情感激流,那种滔滔不绝的色彩。只要看赵昕娜的画,你就有一种置身大漠之花烂漫的情景之中,任由色彩和笔触形成的视觉漩涡冲击和洗礼,内心一尘不染。人们在谈论梵高的绘画时,始终忘记技法的炫耀,总是用火焰般的笔触来形容梵高笔下的世界。在这里,笔者也同样以火焰般的色彩世界来表达赵昕娜的花鸟画创作。如果说梵高火焰般的笔触传递着梵高生命中的痉挛与抽搐,赵昕娜则与之不同,赵昕娜火焰般的色彩中隐藏着对大漠之花迷离、落樱缤纷的诗性追忆,一种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的精神家园、内心向往、生命体验。

微信图片_20230124134950

进一步言及中国花鸟画的艺术传统与当代性转型问题,这应该是当今最热烈、最不容易衰退的话题。但是,这种讨论的热度似乎总是陷入到一种空对空的语境之中,和现实的花鸟画创作并没有找寻到切实可行的路径。就其根本而言,这种传统与当代的话题早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学术摆设,和花鸟画创作缺少血脉亲情。赵昕娜的花鸟画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学术僵局,她的《大漠之花》系列,已经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与当代的学术纠缠。说的更直接、更彻底一些,赵昕娜一旦沉浸在她自己的创作之中,《大漠之花》系列携带着大西北一望无际的绵延性,色彩上的印象性,结构上的构成性。或许可以这样说,正是这种情景上的绵延性、色彩上的印象性、结构上的构成性,使得赵昕娜的花鸟画创作走出了一直困扰花鸟画创作上传统与当代的学术藩篱。从《大漠之花》系列看,赵昕娜的创作视角完全排除了那种一以贯之的单视角描绘方式,视角转换空间呈现无极效应。因此,其画面呈现的视觉美学是迷离的、绵延的、生生不已的。谢赫在绘画六法中所表达出来的观点,从气韵生动到骨法用笔体现在赵昕娜的创作中具有非常典型的创作启示:赵昕娜之所以能将充满色彩印象的点画推向极致,其根本的前提就是她的线条构成既坚实又灵动。观者在她的画面上无法再像传统的花鸟画创作那样,总是采取线性的叙述方式将一棵树从头到尾描绘完,赵昕娜拒绝这种线性的叙述方式,即便是那种被众人称道的完美方式她也断然拒绝。她总是希望观众在她的画面上重新观看,甚至让观众感受到迷惑和异端。也许这种感受才是画家不知疲倦的创作动力和痛快淋漓的创作美学追求所在。

微信图片_20230124134955

在有的画幅中,赵昕娜将中国的莲花、石榴和新疆的大漠之花并置在同一幅作品中。在笔者看来,这种并置方式可能不仅仅是出于艺术形式语言的需要,同时也无可厚非地包藏着无意识的创作信息。赵昕娜在新疆已经生活达18年时间,但是她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她的出生地重庆分不开,和她出身的书香世家分不开,和她的作为诗人作家父亲赵正明的影响分不开。雪莲是大西北的神圣之花,它是大漠人的精神象征。赵昕娜将大漠之花并置在同一幅作品中进行构成和创作,通过她的画笔促使画家与大漠之花的花语交流,也由此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花语对话。自然而然,赵昕娜的画面中呈现出一种花仙子的感觉,用花来阐释她自己的生命美学,用她的花鸟画创作来突显东方艺术的美学主张。在我看来,大漠之花在赵昕娜心目中是重庆辣妹子花语情结的幻象性表达,而大漠之花的花语与赵昕娜内心的生命存在状态似乎有着更为本源性的关联契合:坚定、火辣、剔透、爽性。大漠之花在我的印象中始终保持着玲珑、剔透、内敛、飘零、弥漫等审美情愫,赵昕娜的艺术气质给人的总体印象也是如此。既缠绵悱恻,又痛快淋漓。有如王维所言,“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微信图片_20230124135004

“不写而还是诗的”、“不画而还是绘画的”,赵昕娜《大漠之花》印象构成表达方式的确给当代花鸟画创作提供了某种富有希望的信号,我们当然希望这种创作信号可以进一步放大,但是我们不需要将这种表达方式变成新的美学范式,一切都需要不断的拓展与超越,这便是艺术永恒不变的法则。

微信图片_20230124135010

作者:邱正伦,系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