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 睿
2022年11月23日,“云剧场”上演了重庆市话剧院复排的经典话剧《雾重庆》。该剧是宋之的先生创作于1940年的“抗战话剧剧目”。这次复排的是《雾重庆》的第五个版本。听说是第五个版本,足以料想该剧在抗战剧目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这令当下的观众满怀期待。作为宋之的代表作之一。《雾重庆》,又名《鞭》。与传统抗战作品有所不同的是,该剧从头至尾都没有刻意强调抗战主题,而是从小众视角切入,通过讲述“七七事变”后,几位心怀理想的北平大学生流亡到重庆后,在现实环境中失去信念,逐步沉沦、堕落的悲剧故事,深刻揭露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对当时人们命运的影响和摧残。

2021年,《雾重庆》作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组织实施的“光辉闪耀抗建堂·重庆经典抗战话剧排演工程”的首部剧目。整个观演过程让我在层层递进的剧情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也使我对“抗战戏剧如何推陈出新?”“如何使抗战精神与当代人文追求相接轨”等问题引发了诸多思考。
一、二度创作让经典“活”在当下
抗战戏剧是重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和传承经典作品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应是每位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对于一部三个小时的作品来说,以小剧场的形式演出,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与挑战。值得一提的是新版《雾重庆》在市文旅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拥有超强的二度创作团队和演出阵容,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查明哲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重庆市话剧院副院长王弋领衔主演。当现代高精尖的创排者和优秀演员遇到经典剧目,三者势必会碰撞出耀眼夺目的火花,《雾重庆》也不例外,第五版的二度创作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对灯光、舞美、音乐等方面进行微创新,融入清音、川江号子、金钱板等巴渝本土元素,生动再现了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如果说老剧新排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当代性表达上,那通过二度创作让它重新焕发时代光彩,与现代观众拉近距离,产生共鸣,才是致敬经典的意义所在。

二、抗战经典逆向思维的现代表达
《雾重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再次登上舞台,在主题上并没有直接讨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坦率来讲,宋之的展现了几位大学生刚流亡到重庆时的状态,他们坚持信念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篇幅确实不多,即或是满怀正义,一身正气的林家棣也未被浓墨重彩。整个作品都在努力探寻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挣扎与成长。揭开人性幽深的暗角,才能把光明放进来,这也是一种正能量传播!在我看来,当今社会文化似乎不应有固定传播模式,换句话来说,小众叙述风格或许能使作品带给观看者更大冲击。在信息多元化的洪流中,现代受众对文艺作品的鉴赏口味越来越挑剔,只有细分受众精准传播,才能最大限度彰显文艺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这就是为什么似乎看上去不那么“正能量”的《雾重庆》反而更能直击心底,发人深省。

三、让经典照耀现实
如果说《雾重庆》对社会罪恶的鞭挞,是通过对几位大学生命运悲剧的展现完成的,那么抗建堂对抗战经典戏剧的致敬,一定是从《雾重庆》开始的,人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无论是剧中力不从心的林卷妤、误入歧途的沙大千、自甘堕落的苔莉、郁郁无为的老艾还是现实中被深深刺痛的宋之的,他们都曾在黑暗中挣扎过、绝望过、沉沦过。多年前,笔者有幸观看了赖声川先生的《圆环物语》,七人七幕,六段故事。春去秋来,时来运转,万物回春。在循环剧本的结构下,三十年前在台湾上演过的都市男女故事,三十年后还在各个角落里真实地发生着,与其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不如用马克思老先生的话说事物是存在普遍发展规律的。2021年4月,市文旅委刘旗主任在抗建堂召开“光辉闪耀抗建堂——经典抗战话剧排演工程学术研讨会议”上提到,“之所以选择《雾重庆》作为抗建堂重温中国话剧黄金岁月的‘开篇剧目’,除了该剧自身在抗战话剧史上的经典地位外,还考虑到了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它不仅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更是引领时代的导航者。抗建堂带着《雾重庆》以它独特的方式“剑走偏锋”重现舞台。而我们不妨跟随重庆市话剧院的青年演员,一起走进抗建堂,回到1940,重温经典,照耀现实,砥砺再前行!
2023年,另一出经典抗战话剧《风雪夜归人》将再度登陆舞台,这部曾让周恩来总理七上抗建堂的话剧作品,一定会有时代的新解读和新风采。让我们再度相聚在抗建堂!
王睿,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编辑部。